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共产生了不到3000位两院院士,这个数字一方面说明了两院院士称号的含金量极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培养一名院士需要何等巨大投入与等待。办学资源丰富的中央部属高校尚且如此,对于“先天不足”的地方“双非”高校来说,培养出一位本土院士就更是难上加难。

10年院士增选,地方“双非”哪家强?

此前,小何汇总了近5届(2013年-2021年)新增选两院院士的相关信息。

从当选时的工作单位来看,高校出身的两院院士几乎都就职于“双一流”高校,来自地方“双非”高校的院士仅有26人,占比不到总数的一成。同时,小何也注意到,相比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双非”高校学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比例更低,5届之中仅有4人当选,占比仅在2%左右。与“双非”高校庞大的总数相比,这个数字背后的艰难可想而知。本期推送,小何为各位读者带来这26位两院院士的名单,具体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格中的26位两院院士分别来自23所高校,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堪称“独占鳌头”,在近十年的5次增选中产生了3位院士;紧随其后的昆明理工大学,也在这十年中产生了中科院院士与工程院院士各一位,位列榜单第二。

图源:首都医科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首都医科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上榜的23所高校大多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例如,除首医大外,河北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这5所医药类高校也各自产生了一位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之外,也有包括燕山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在内的一众理工类高校上榜;湖南农业大学等3所农林类高校同样占据了一席之地。

图源:南方医科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南方医科大学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每一位两院院士的产生,都堪称学校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校史上首位本土院士的产生更是如此。表格之中,并不乏这样的“开创性”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这组数据,小何还注意到,许多高校在实现校史“第一”的同时,也创造了所在地区的高教历史记录。例如,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不只是本校产生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温州本土诞生的第一位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的当选,标志着武汉纺织大学成为湖北第一所拥有自主培养院士的省属高校等。

院士稀缺,破局不在培养

本土培养实为不易,地方高校自然也不会“一条道走到黑”。近年来,院士加盟地方高校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刚刚过去的2022年里,众多地方高校更是在院士引进上大动作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2022年,在院士引进方面成绩最为卓著的,当属河南工业大学。当年七月,学校在聘任三位工程院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同时,又全职引进了一位海外院士。两个月后,河南工大又聘任一位工程院院士担任粮食科学与加工技术方向“首席科学家”。短短两个月,五位国内外院士密集加盟,将为学校竞争下一轮“双一流”添上一支重要砝码。

谢明勇院士受聘河南工业大学 图源:河南工业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明勇院士受聘河南工业大学 图源:河南工业大学

院士加盟助力,对于地方高校意义深远,而能够吸引院士加盟的高校,也必有其独特的优势。2023虽开年不久,但各大高校均已摩拳擦掌,再次向两院院士群体抛出橄榄枝:1月5日,华东交通大学聘任海外院士担任土木基础设施智慧建维研究院执行院长;2月3日,昆明医科大学聘任院士担任名誉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他们的加盟能为高校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贾伟平院士受聘昆明医科大学 图源:昆明医科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伟平院士受聘昆明医科大学 图源:昆明医科大学

“双一流”时代的到来,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流动,正是这时代潮流中的一股“活水”。随着越来越多顶尖人才的涌入,相信这些地方高校都将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各相关高校、科技导报、科奖中心、正观新闻等

关注我们,了解高等教育领域新鲜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