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亲人的离世,孩子的挫折与失败,自己最亲最爱的人遭遇麻烦和痛苦,我们会陷入一种非常自责的情绪当中,将一切的失常怪罪到自己身上,然后长时间地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却又于事无补。

这种心绪会纠缠人很长一段时间,要么选择失忆,要么让自己旋转起来,两样都非持久与有效性,前者只是麻痹自己,痛苦见缝插针地生长;后者会让人绷断那根弦,精神崩塌。

苦难是人生的主题,所以才有佛教对众生的“济苦拔难”。

明知有苦有难有陷阱有深渊,经历过的人苦口婆心地劝说未经事的人,却无法让他们远离,正如古人早就总结出了很多的人生教训,哪怕人看过了听过了,也没人在意,因为自己未曾经历的,永远不知对错,还有每一个人身上的自负,别人未成的事,不代表自己不能做成,于是要用事实去证明自己“行”。

每个人都陷入了这种焦虑,总想通过自己的观点影响他们、改变他人的命运,但结局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因果,我们根本无法介入任何人的因果,哪怕再爱再焦心。

看完下面这段文字或许你会大悟。

悉达多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家园,一心寻师问道,他要找到生命真正的奥义。他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呢?至少不是父亲那种苦恼的博学家,城邦里贪婪的商贩,虚荣空洞的辩士,腐败的官员,愚蠢的信众。

人在世上走一遭,究竟要活成什么样?有怎样的活法?年轻的悉达多还是茫然的,他不知道,他还在寻找。

踏出故土,离开父母,悉达多选择的第一步是,跟随经过家乡的三位朝圣的苦行僧一起前行,跟他们学习禅定、冥想、苦修。

三年的山林苦修之后,悉达多去了舍卫城,去听祇树给孤独园里的佛陀宣讲法义,可悉达多听完以后,却并没有决定留下来,他听出了法义中的“断层”,人在世时,似乎永远无法获得解脱,他要去寻找活着的内心安宁,寻找真正的精神解脱,于是他道别佛陀,继续前行。

走过的路越多,听讲的法越多,见识的人越多,悉达多内心会产生一种纠结的矛盾,他不知道究竟怎样选择才是对的,路上的诱惑何其多,世界如此纷杂,心会渐渐迷失在这万丈红尘的物欲横流中。

悉达多见到了绝色佳人,他渴望与她缠绵;见到了豪气的商人,他苦修太久,太渴望拥有物质给身体带来的享乐感;他自律太严,需要内心奔放的自由,尽情释放压抑的情绪。

于是,悉达多运用他之前所学的,也是他认为自己价值体现的三样智慧“等待、冥想、思考”来作为交换,他成功了,他得到了名妓的青睐,富商的指导,白日里学做生意,夜里与名妓缠绵。

悉达多拥有了人世间作为一个成功的男人所拥有的一切,财富、名利、美人,旁人对他的艳羡、崇拜、忌惮。

他开始豪赌于牌桌上,挥霍在奢侈品中,苛刻于下面的仆从,厮磨在名妓的香体中,悉达多终于完全沉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流金世界中,他堕落着,享受着,却又纠结痛苦着。

悉达多开始厌倦这种精神空虚,物质极奢的生活,内心的痛苦纠结越来越缠绕他,于是,他告别了名妓,准备投河自尽,以了结这该死的堕落的灵魂。

获得活着的安宁内心世界,在困恼的悉达多看来,是无解的。

悉达多当然没有死成,他在河边的椰子林中睡了一觉,醒来后坐船离去,可又漫无目的,干脆跟随船夫在河上生活,给他做帮手。刚开始,悉达多总是给船夫讲述他过往的生活,讲他的内心纠结,船夫只做倾听者,从不做评价,他每次只淡淡地说“你可以向河水学到更多”。

日复一日,悉达多和船夫都渐渐老去,船上生活的日子就这么在平静与枯燥中行进,可与他们日夜为伴的这条河,却从未发生过任何改变,时间在河里停滞,留给人的却是苍老的面庞,和快要消耗殆尽的生命。

悉达多发现,自己在船上生活的这些岁月,内心安宁与恬淡,每日在茅屋边种菜,划船做各位想要渡河之人的摆渡人,流水潺潺,是行进旅人的障碍,却又是摆渡人赖以生存的介质。

这些年,他每天都能静静地听河水的声音,看河里从未变化的石头,一切都仿苦静止,一切又都好像瞬息万变,万千景象皆在其间。

河水告诉悉达多,时间是不存在的,形状是不存在的,世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些想要逆流而上的人,使尽了一生的力气,依然被河水顺流越冲越远,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在河水里,你看不见过去的影子,没有未来,只有当下的幻影。

无论你用什么工具,用手拨弄,用石头击打,河水从未发生过任何改变,它在流动中静止,又在变化中从未改变。

你感觉自己介入了河水的因果,却又未曾改变任何 。

有一天,名妓带着与悉达多生下的11岁的儿子来到了河边,悉达多离开以后,名妓才知晓自己怀孕了,名妓在悉达多的启迪下觉悟,她已皈依,捐赠了自己所有的财产。

名妓在岸边被毒蛇咬伤,在临终前将儿子交给了悉达多,从未带过孩子的悉达多高兴又忧虑,他不知道怎么带孩子,也没有和儿子相处的经历,儿子的叛逆骄纵让他苦恼,他悉心教导儿子,却并不能在儿子身上得到半点感激与回馈,儿子想要回城里生活,他要远离这静得可怕的河水和茅屋,他要离开这个和他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糟老头子,要挣脱他的束缚与烦人的管教。

儿子偷偷逃跑了,悉达多拼命去寻。无论儿子对他做了什么不尊的事,悉达多都舍不得儿子离开他,有儿子的陪伴,他在痛苦地幸福着。

小时候的孩子依恋父母,父母又依恋长大后的孩子;小时候总想孩子快快长大自立,孩子长大以后又总想逃离父母获得自由。

船夫看到如此纠结的悉达多,作为旁观者的船夫,对他说了下面这段非常富于哲理的话:

每一个人都是奉召而来,可我们知道他为何奉召而来?走什么路?做什么事?受什么苦?
他受的苦不会少,心硬又傲慢的人会受很多苦,会迷路,会做错事,会担许多罪孽。你不强迫不责罚他,难道不是一种过失?难道你没有用爱束缚他?没有每天用善和忍,令他羞愧为难?你难道没有强迫这自大放肆的孩子,同两个视米为佳肴的老家伙住在茅舍里?
老人的思想与孩子绝不相同,他们心境苍老平静,连步态都跟孩子不同。难道这一切不是对孩子的强迫和惩罚?你果真相信,你的蠢行,能免除他的蠢行?难道你通过教育、祈祷和劝诫,能保他免于轮回?是谁保护沙门悉达多免于罪孽、贪婪和愚昧?是他父亲的虔诚,老师的规劝,还是他自己的学识和求索?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难道有人曾被父亲或老师一路庇护?亲爱的,你相信有人能避开这道路?或许小悉达多能,因为你爱他,你愿意保他免于苦难和失望?但是就算你替他舍命十次,恐怕也不能扭转他命运的一丝一毫!

悉达多听完船夫的话,来到他曾经挥霍过青春的繁华城市,想起往昔历经的种种,悉达多终于顿悟了。他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感受,不再以自己为出发点,他像河水一样接纳所有。

知识可以分享,但智慧却无法传授与分享,它只能被发现,被体验。生活的一切终究要靠自己去感悟的,没有人能靠传授智慧使人聪明,我们无法介入别人的因果,哪怕是我们最爱的父母和孩子,也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要做的选择,要承受的因果,要感悟的生活,别人的建议规劝教导,只能造成极少的影响力,人终其一生,都必须活在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与自己的认知局限当中,谁也无法改变任何。

形成这些认知,做出选择的思维,却是藏在我们的成长经历,走过的每一步人生路,看过的每一本书,结交的每一个人当中,最终归结于自己对生命获得的感悟,从而影响我们的言行,造就的因果。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在写这部哲理小说《悉达多》时,正是一战刚刚结束,人们深陷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之中,黑塞与他的妻子也毫不例外。

黑塞创作了一位与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同名的主人公形象,在他寻道过程中的迷途经历,最终得道圆满之中,找到了他自己对人生救赎的终极答案,在获得自我解脱的这条充满无常与诱惑的未知路上,智者的智慧无法被传授,任何人无法介入别人的因果,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去寻去悟去体会。

正所谓冷暖自知,鞋合不合适,只有穿鞋的脚知道,幸福是,挫败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