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北京春意盎然,全国“两会”如期开幕。3日全国政协举行了首场新闻发布会,这是每年“两会”关注度很高的一场发布会,从中人们往往能感受到今年会议的“基调”。疫情三年后,全国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再一次线下与记者面对面交流,风格一如既往的平实,看上去没那么“火爆”的发布会上,却充满了人人关心的“关键词”。
和近几年“两会”的首场发布会相比,昨天的发布会第一大特点就是话题集中。我数了一下,郭卫民回答了十二个问题,其中有四个是与政协委员履职有关的,而占比最大的则是关于提振经济的,有五个之多,包含了今年的经济预期、青年就业、民营企业以及新经济业态等。信心、稳定、预期这些关键词,在会上和会后被频频提及,可见全社会关注热度之高。
刚刚过去的2022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正如郭卫民所说,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持续动荡,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的外溢效果不断显现,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尤其是三年抗疫结束,人们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当下人们似乎还有很多疑问,房地产政策走向如何,要不要出手买房。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我们的养老退休有没有保障,到底要不要再生一个孩子。一方面储蓄率不断升高,另一方面人们又不敢消费,只好提前还房贷。
这种种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很难短时间内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解决,考验的是执政者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也需要广纳建议,汇聚众智。郭卫民表示,政协委员中相当一部分都来自经济领域,有一些本身就是民营企业家,他们会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两会”这样一个共商国是的场合,就社会关心的问题进行积极回应,具有释放信号、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的意义。
对此郭卫民就强调,我国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雄厚基础,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2023年将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就在“两会”召开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的经济数据,在外部环境和国内疫情的双重影响之下,中国经济仍然实现了3%的增长,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当我们经历过最困难的时期后,底气和信心也就有了根据。
中国经济在应对外来挑战时,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夯实基础、理顺关系、调整结构,归根到底就是更加深入地进行自我变革。今年“两会”上还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虽然在发布会上没有提到,但可以想象它将对中国未来数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即《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将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同时新一届国家机构和领导人员也将产生。
目前这份机构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还未向外界透露,但相关会议中已经明示,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针对性比较强,力度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触及的利益比较深,着力解决一些事关重大、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从这样的表述中,不难想象这份改革方案的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套高效、顺畅的管理机构,将更能助力国家应对挑战,推进更为深刻、困难的改革。
在所有“内修政理”的功夫中,反腐败绝对应该是重中之重。但是这两年的“两会”首场发布会中,这一话题出现的频率却并不高。也许这正是反腐败常态化后的表现。话题性减弱,并不代表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降低。就在此时此刻,一场全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正在展开,这是面向纪检监察系统的一次清理整顿,旨在揪出“两面人”和“内鬼”。刚刚见证过政法系统教育整顿的人,应该都能想象这场新的整顿意味着什么,我们今年也将持续跟进。
我们对中国的信心,究竟从何而来?我想就来自于中国对于自身问题真抓实干,敢于触碰那些涉及利益很深、阻力很大的难点、敏感点。将自身的问题真正解决好,就没有什么挑战不可应对。而“两会”正是一个庙堂与江湖共商国是、凝聚智慧的舞台。今年是走出疫情的第一年,也是换届年,更是重大改革推行之年,这一年的“两会”我们应该聚精会神地参与。
(文/于永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