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糖尿病前期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2008年中国一项大样本调查研究显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2010年全国横截面调查研究显示,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0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至50.1%。

早期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实施适合的方式进行干预,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主要手段。接下来,就让我们围绕糖尿病前期的危害、诊断及2大类干预措施来进一步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123RF

糖尿病前期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前期标志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高,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变进展为糖尿病。荷兰的一项研究显示,若不进行任何干预,64.5%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个体、33%的空腹血糖受损个体及33.8%的糖耐量受损个体将会在6年内转变为糖尿病。

糖尿病将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以及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研究显示,并与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123RF

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主要有这两种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主要有WHO 1999标准和ADA 2010标准。

  • 按WHO 1999标准,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即空腹血糖[FPG]≥6.1 mmol/L,但<7.0 mmol/L;糖负荷后2 h血糖<7.8 mmol/L)、糖耐量受损(FPG<7.0 mmol/L;糖负荷后2 h血糖≥7.8 mmol/L,但<11.1 mmol/L)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

  • 而与WHO 1999标准不同,ADA 2010标准将空腹血糖受损的FPG下限切点值下调为5.6 mmol/L,并且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5.7%~6.4%作为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之一。

糖尿病前期的2大类干预措施

干预的方法应当首选以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对于那些生活方式干预难以依从,但有预防意愿且经医生判断能够从药物干预中获益的人群,可以考虑药物干预。

1.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限烟限酒、避免过劳等。应作为预防糖尿病的基石并贯穿于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始终。中国及国际糖尿病预防中心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的时间长达6年之久。

  • 饮食干预

    建议平衡膳食,以谷类为主,辅以高膳食纤维、低盐低糖低脂肪的多样化膳食模式。此外,控制热量摄入,平衡营养成分,均匀分配每日饮食。对于超重或肥胖者,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 kcal~500 kcal。每日所需总热量中,有45%~60%来自碳水化合物,25%~35%来自脂肪,15%~20%来自蛋白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日主食摄入量估算表(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日副食摄入量估算表(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 运动干

对于超重或肥胖者,使体重指数(BMI)达到或接近24 kg/m2,或3个月~6个月内使初始体重至少下降5%,并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推荐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的联合运动干预。 运动强度、频率及持续时间应结合年龄及身体承受能力适时调整。

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医疗体操、健身操、木兰拳、太极拳;乒乓球、保龄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续运动20 min~60 min或不少于30 min。

抗阻运动包括自由负重(如哑铃和杠铃)或抗阻练习器械等。在规律有氧运动的同时,应每周至少2次抗阻运动,每次2组~3组,每组8遍~10遍重复的抗阻运动,组间休息2 min~3 min;2次抗阻运动应间隔1天~2天,每周3次更理想。

2. 药物干预

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奥利司他等可逆转或预防糖尿病前期进展。二甲双胍和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较为充分。

  • 二甲双胍:DPP研究纳入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耐量受损个体1073例,与安慰剂相比,二甲双胍治疗2.8年,可使糖耐量受损个体进展为糖尿病的相对风险下降31%。二甲双胍在国际上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能够预防糖尿病。

  • 阿卡波糖:该药于2002年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糖耐量受损人群的餐后血糖升高,

    特别适用于超重或肥胖的糖耐量受损个体。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STOP-NIDDM)结果证明,阿卡波糖治疗3.3年,可使糖耐量受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降低25%。

  • 其他药物:2011年NEJM上发表的一项研究(ACT NOW)显示,与安慰剂相比,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可使糖耐量受损人群转化为糖尿病的风险低72%,但存在体重增加、水肿等不良事件。

    此外,有研究表明,GLP-1受体激动剂和奥利司他在减轻体重和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不过因噻唑烷二酮类不良反应较大,GLP-1受体激动剂尚缺乏长期的安全性分析,故这两类药物仅限用于进展为糖尿病风险极高且经其他传统的干预方式失败的患者。

参考资料

[1] 李茜茜, 边森森, 郭清, 等. 糖尿病前期人群管理模式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25): 3258-3262.

[2]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等.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 36(5): 371-380.

[3] 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组. 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J]. 药品评价, 2019, 16(7): 3-13.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