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毛主席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就讲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是毛主席的经验之谈。
毛主席所以能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所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
毛主席特别喜欢阅读中国文史书籍。从毛主席的著作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就有几十种。如《论语》、《孟子》、《国语》、《老子》、《孙子》、《左传》、《列子》、《吕氏春秋》、《新序》、《淮南子》、《山海经》、《论衡》、《封神榜》、《文选》、《水浒》、《聊斋志异》、《红楼梦》、《资治通鉴》,及二十四史等。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令人惊叹不已。
毛主席每到一地就注意收集图书,在井冈山斗争那样艰难的时刻,他还想到土豪家看看有没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
在延安时期,毛主席读书条件稍好一些,他便四处收集历史书籍和古典书籍,他还托在国民党区工作的同志购买有关书籍。
其中买了两套蔡东藩著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他不仅自己读,还推荐给别的同志。宋代洪迈著的历史笔记,毛主席一直把它带在身边,经常翻阅,现在保存在毛主席故居。
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读书条件有很大改观。到1956年他自费购买的书已达几万册,建成了门类较齐全又适合他使用的藏书室。
毛主席的卧房就是书房。每天除了吃饭休息,批阅文件,接见外宾,其他时间就用于读书,有时一天能用十几个小时去读书。
毛主席善于吸取中国古代文化精华来为现实服务,经他解释的典故都赋予新的意义,起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作用。
例如:批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军事指挥,即在劣势情况下同装备优良的敌人打阵地战是“乞丐同龙王比宝”;把精兵简政有利于抗日战争比喻为“贵州老虎吃掉大驴子”;
把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比喻为“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用“愚公移山”的寓言作比喻,激励中国人民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行到底,争取胜利。这样活用典故的事例不胜枚举,俯拾皆是。
毛主席以东吴大将吕蒙发奋读书的故事来教育我军重要干部。他说:“吕蒙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适,后来孙权劝他念书,他接受了,勤学苦读,后来担任东吴统帅。”
“我们现在的军官中,百分之八和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他们不可不读《周瑜、鲁肃、吕蒙合传》。”他还用“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必勃”来鼓励将帅们要做共产党人的周勃。
毛主席熟读大量古代兵书战例,巧妙地运筹策划,打了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胜仗,不愧为军事家、战略家,这里就不赘述了。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一文中说道:“再说水汇积得不够深厚,那么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文章的意思是说,要浮起大船要有深厚的积水,鹏程万里,要靠翅下强劲的风力。
大船靠厚水,鹏飞赖雄风。一个人要想为祖国为人民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远大抱负和理想,也要靠知识的积累。
我们看到毛主席的一生中,当他指挥千军万马与中外反动势力鏖战时,无论是处在多么险恶的形势下,他总是谈笑风生,料敌如神。
他那浩瀚精深的著作中,引经据典,广采博取,总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究其奥秘,源自毛主席勤苦奋发读书学习,善于积累并批判地继承人类知识的结果。
无论是在戎马生涯中,还是日理万机的政坛上,毛主席总是乐此不疲,手不释倦,直到生命的弥留时刻,他仍然不忘记学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