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要问,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孩子?

我的回答是:我希望她自信,自我肯定,能清晰地辨别好坏,能坚持自己。

这是我经过多次修正得出的一个结果,想过很多,包括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决定所有的那些,都没有以上这几点重要,因为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做到充分地自我肯定,能够辨别好坏,能够坚持自己,就不会被一些庸人凡事困扰,就不容易随波逐流,就势必会有一个好的成长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披萨吃饼边被嘲的女孩

一个女孩在网上写出这样一段经历:她说她才知道披萨是不能吃边的,她和公司其他同事一起在咖啡厅办公,点了披萨,她实在地炫完,结果发现其他人把披萨边都放下来了。

女孩问:你们都不吃边的吗?

对方答:啊……这个……不吃……你怎么……

女孩子自己找补说,吃起来像是囊的味道,很喜欢。

看完这个女孩的倾诉,我觉得首先她就不够自信,一定程度上缺少自我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吃完了披萨,其他人剩余了披萨边,她就开始露怯了,认为自己是“土包子”,而对方呢则显而易见有了优越感。

如果这个女孩从此成为同类人,未来她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那些吃披萨“边”的人。

如果这个女孩只是蔑视地说:不吃不是浪费吗?那么“吃披萨不吃边”就不会成为她认为的潜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规定“吃披萨不吃边”的?

到底是谁规定吃披萨就不能吃“边”呢?显然不是披萨创始人规定的,大概意大利人都不知道有这个规则。

这只是一个小团体的一种潜规则而已,而那些第一个不吃边的人,显然更具备优越感,第一个被她嘲讽的人,则顺利归属于她的队列,如此就一传二,二传三,如此进行下去。

这个团体内,不仅有“吃披萨不吃边”的规则,一定还有其他类似的规则,比如喝咖啡就得星巴克,比如点餐过程中的优越感等等。

这事,在乎就上当了,坚持自己远离这样的团体,才不会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类似的个人经历

上周末,我也被狠狠“嘲讽”了一番。

我和另外两个妈妈相遇在商场,确切来说我和其中一个朋友相约,另外一个认识但是不熟的和这个朋友相约,三个人就聚集到一起。

她的出现打乱了我们的全部计划,包括吃什么的问题。

她就是那种非常有优越感的人,可能跟家里是做生意的有关系,她的强势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人到中年,我对能坐下来一起吃饭的人是很挑剔的,不过事情赶到一起,面子还是都能顾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不仅是你孩子的妈妈,你还是你自己啊,你要多出来吃饭,要有自己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就被教育了,我选择笑一笑不回应。而她的表情好像在看一个怪物一样,有真诚,有不理解,也有不认可。

我是那种很少发朋友圈,朋友聚在一起也不会发朋友圈的人,她是那种有点什么都要在朋友圈展示的人。

“选的这个餐厅没法吃,一点也不高级……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就是边界了这么久,坐下来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你觉得自己的界限被践踏了个乱七八糟,对方在社交过程中,只是否定别人,展现自己的优越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不容易熬到结束,我并没有因此气馁或者是自我否定,我的第一感受是:以后再也不会跟这样的人坐在一起吃饭。

真开心,到现在能有这样的认识和定力,能够不会因为别人的表现而自我否定。想一想更年轻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类似的瞬间发生以后,我的感受是不舒服、气馁、自我否定,然后拧巴地去改变自己。

我希望我的女儿,未来能早一点有这样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能够让孩子早一点充分地自我肯定呢

我们说教育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把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让孩子走进社会的时候,成熟、独立、自强,有充分的自我肯定能力和辨别能力。

我前期的经历,跟我的原生家庭分不开,父母好强,家庭条件经历了比较大的波动,父母忽视了和我们的沟通引导,家庭经历了变故以后,很长时间都处在很强的自卑中,不敢让同学了解自己的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要让孩子能充分肯定自己,不容易被别人带跑偏,先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极大的安全感,重视平等沟通,用孩子的语言向孩子传递我们的成长经历,让孩子从他们的视角来看一遍我们的经历

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节点,我们都应该把好关,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和心理变化,能够保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和孩子沟通,孩子才能敞开心扉,才能不断地在自我肯定中成长起来。

这些细节做到了,相信孩子不会成为一个被否定之后就被同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