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由【历史珠玑】重磅原创,欢迎您的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10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开始战略大转移,长征。在毛主席“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军事策略指导下,蒋介石摆下的前三道封锁都被红军顺利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接下来的一次战斗,却让红军队伍由十一万六千人,直接锐减到三万人。这便是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我军有史以来第一次重大失败与损失,与西路军蒙难和皖南事变并称为“三大悲剧”。

1934年,红军接连突破蒋介石的三道封锁,令其大为震惊,如梦初醒。蒋介石终于明白,中央红军的战略意图是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因此,蒋介石亲自前往南昌行营,部署了第四道封锁线,并发布《湘水以西区域“剿匪”计划大纲》,可谓是大张旗鼓。

这第四道封锁,包含四道堡垒防线,有211座碉堡,摆在了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必经之路。蒋介石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摆出的这一架势,也算得上知己知彼,大有将红军分割消灭的意思。

我军的作战路线已定,但被蒋介石侦破,如何进行接下来的部署,是否需要做出灵活改变,是红军主要领导同志必须面临的难题。

毛泽东认为,敌人已知我们的意图,如再不作出灵活变动,势必将是一场极大的冒险。周恩来的意见与毛泽东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左倾路线”的领导者博古、李德,却顽固地认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是正确的计划,并没有接受毛泽东的建议。

毛泽东的建议是:红军主力不应经过潇水,也不能进攻道县、江华。应该沿潇水东岸进占零陵的粟山铺,取道祁阳,渡过湘江。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宝庆一带与敌决战。然后返回中央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对于红军接下来的进攻路线和落脚地点都作出了妥善的安排。这一正确建议,能够使红军跳出蒋介石兵力部署,但博古、李德等人并未采纳。

甚至,“三人团”之一周恩来的建议,也被他们否决。博古和李德确实有些霸道和过于自信了。

尽管,毛泽东隐隐地察觉到,这样下去的结局是十分凶险的,但作为革命军人,首先应该以维护党和军队的团结与统一,所以他与周恩来只能暂时默默的遵守,以寻求万全之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11月25日,在博古、李德等人的决策下,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来到湘江岸边,开始渡江。而毛泽东,则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亲临一线指挥。周恩来以为非常不妥,多次催促之下,五天以后,毛泽东才离开一线。

渡江总共持续了八天,直到12月2日,红军才全部通过。这一战,损失巨大,红军由十一万六千人,锐减到三万人。这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惨败。面对惨烈的战斗现场,面对死去的将士们,毛泽东和周恩来心如刀割,但也只能擦干眼泪,再进行下一场战斗。

事实上,湘江战役的损失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如果毛泽东的建议能够得到采纳,绝不会有那么多人牺牲。一方面,我们替那些死去的将士们感到惋惜,一方面又对毛泽东的真知灼见感到无比的敬佩。

能够从以往的失利中总结经验教训,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有力法宝。红军接下来该何去何从,又成了一大难题。蒋介石虽然对红军造成了重创,但他仍然不满足,企图将红军消灭殆尽。

为此,他又调集十五个师的主力部队,在红军前进之路,部下了一个口袋阵,同时又派遣国民党“中央军”和桂军共四个师,妄图将红军赶入口袋而歼灭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新一轮危急态势,如果红军继续执行西进计划,不仅实际上没有成功可能,而且会使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于是,毛泽东再一次提出,放弃西进与红二、六兵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能够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是毛泽东一贯的做法。

毛泽东的正确建议,在私底下已经得到绝大多数政治局和军委干部的认同。经历了湘江战役的洗礼,红军中大多数干部和士兵,逐步开始认识到,红军没有毛泽东是不行的。

这种思想,就像阳光一样,在红军队伍中弥散开来,希望的种子在广大干部和士兵心中萌发了起来。这一次,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执行。

红军开向贵州要迅速、及时,不能让敌人追上。负责在前面开路的红一军团红一师师长李聚奎回忆,在周恩来向他们布置任务时,毛泽东就在旁边静静地听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他回忆,周恩来说完后,毛泽东又补充了几句,“你们在前面开路,任务艰巨,动作要快,决不能把后面队伍堵住了。大方向是朝嘉禾、蓝山前进,具体走哪条路,由你们在前头决定。”

毛泽东话音刚落,周恩来连声说:“对对!就照毛主席说的办!”(注:此时,毛泽东虽然不在党和军队核心领导层,但他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因此周恩来称他为毛主席。)

李聚奎听了毛泽东的话,感到心里一热。因为,他心里在想,以往的领导者都是下死命令,不许更改,而这位毛主席却只布置大方向,具体办法和道路交给我们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办,这种工作作风和以往领导大有不同。而且,连周恩来都对他的意见特别尊重,他感受到了领导之间的团结,顿时感受到了胜利的希望。

于是,红军终于步入正轨,开始转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贵州和遵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的真知灼见不仅赢得了军队大部分干部和士兵的赞赏,逐步确立了他今后在党和军队的核心位置,也让周恩来对他越来越尊敬和信服,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友谊也更加深厚了。

文章谨于此处结束,永远怀念两位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