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记载“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故妇女泛指女性。妇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

“三八妇女节”的全称为“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是对妇女争取独立平等、捍卫女性权益、谋求自身解放的伟大历程之肯定,无关国籍、种族、语言、文化、信仰、经济状况和政治理念等,是对全世界女性同胞所作出的贡献和成就的肯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和传承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三八”一词,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三八妇女节”,印象中小时候每年这个时候,各个地方都会由政府发起举办各种活动,当时简称“妇女节”或“三八节”。除此以外,不少人也会由“三八”一词联想到女性,缘何而起?究竟“三八”和“三八妇女节”是否有关联呢?“三八”一词又是从何而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几种版本:

截自影片《千王之王20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自影片《千王之王2000》

1、同样是印象中,小时候的影视剧中,尤其是港台剧,经常看到对女性使用“三八”一词,“臭三八”,“死三八”等,具有较强的侮辱和蔑视之嫌。所以流传最多的版本就是,“三八”是标准的台湾省“省骂”,是专门用来指女性的,意思是指那些不正经或者行为、语言等方面不符合礼仪、道德规范的人。那么台湾省这个“省骂”又是怎么来的呢,先卖个关子,文末总结之处会提到。

2、同样是台湾,另外一个版本是,曾经的台湾,每月只有缝8的日子,才允许本地居民和外国人(主要是荷兰人)做买卖,很多没有见过外国人的,都会在每个月逢8的这3天去看新鲜,看看外国人到底长啥样,因此,“三八”又指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与男女性别无关。

3、香港版本,以前香港有很多八卦小杂志,包括我们知道的曾经因某事件而臭名昭著的某周刊。这些小报杂志为了吸引眼球,在杂志上刊印一些裸女的图片,当然图片都是需要经过处理的,但是当年这些小报没有打马赛克的技术,就只能用3个太极八卦鱼遮住图片女性的敏感部位,因此这些杂志称为八卦杂志。一般一张图片需要3个八卦鱼遮掉敏感部位,所以称之为三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大陆南方版本,“猪”这个字,左边3划右边8划,所以三八就是骂人猪的意思。这里的“三八”也与性别无关,无分男女。闽南一带也有一句俗语,意思是指那些不正经或者行为、语言等方面不符合礼仪、道德规范的人。

5、历史版本,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外国侵略者肆意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每到逢3、逢8的日子,侵略者就成群结队到处横行,有的开着汽车在路上横冲直撞,有的拦劫妇女施以强暴,有的拿中国人作为靶子练习射击……所以一见外国鬼子就说“三八鬼子又来了!”后来,“三八鬼子”这句话一直流传下来,为了简便,就称为“三八”。指那些行为不端,语言粗鲁、不遵礼仪的人。这里的“三八”也与性别无关,无分男女。

6、历史追溯,继续追溯的话,“三八”其实是出自北宋时期。当时的人称北宋名人寇准为三八,这是古人责骂寇准的话。在元代元怀所编纂的《拊掌录》中,曾经有过记载。

北宋的时候,有一位极其漂亮的女子,她不但人美,而且十分乖张,唯一的不足之处是她是一位妓女。这个妓女有一个外号,也可以说是一个艺名,叫做生张八。当时的寇准主动为她向魏野求诗。这个魏野可不是什么一般人物,在当时这位大文人异常的傲慢,甚至连当时的皇帝都请不动他来写诗。但是当寇准向魏野求诗的时候,魏野也并没有拒绝他,他给寇准写了一首诗来戏弄寇准。

这首诗是这样的:“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曾谙”。这其中提到了我们说的这个妓女生张八,而这句“我是西州熟魏三”指的就是寇准本人。据此,再去细品这首诗,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了。这首诗便是“三八”的真正由来。在这首诗问世之后,“三八”这个词便用于骂人,形容做事过度毫无道理。而且还值得提到的一点就是有一个成语“半生半熟”也同样出自寇准与魏野的这一典故之中,后也成为台湾省的“省骂”,文末也有评述。

历史上的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的寇准
元怀《拊掌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怀《拊掌录》

7、清末鸦片战争后,开放五口通商,大批洋人进入中国。清廷按照规定,要求洋人每月农历初八、十八、廿八这三天,才能进到居民区域采购生活用品。这三天,洋人妇女就如禽鸟出笼,兴奋异常,打扮浓艳,引得中国男人垂涎三尺,也引来许多本土妇女的鄙视:这些“三八”又来了。就这样,“三八”这个词逐渐转为意味深长的贬义词,通常指女性风骚、言语泼辣、举止轻浮、疯疯癫癫的意思。

8、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市)极其繁华,娱乐业非常发达,那里有著名的红灯区平康里,里面妓院林立,是性工作者汇聚的地方,也是各色男人喜欢光顾的地方。根据当时的管理模式,妓女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她们要受制于她们的妈妈(老鸨)。她们工作很辛苦,比现在的996辛苦多了。

妓女也是人,她们需要休息,需要感情。很多妓女在工作过程中会跟某个特定的客人产生感情,成为真正的相好。但是,老鸨非常忌讳这种情况在妓院发生,因为这会影响到妓院的正常经营收入,所以,一般情况下,老鸨严禁妓女在妓院与特定男人私会。在妓院工作场所幽会不方便,妓女不得不想别的办法。

根据《北里志》记载:因为妓女们平时很难走出平康里,在南街的保唐寺正好有定期讲说佛经的活动,说经日一般都在每月的八日,即初八、十八、二十八,所以每逢此时妓女就可以以听经为由,互相结伴出去。但是,不能白白停业出去,怎么办呢?请假要向妈妈交钱,请假一天给老鸨1000文铜钱,交了钱就可以换得一天的自由。保唐寺每月逢八的三个日子,去那儿游玩的书生、高富帅非常多,特别有利于妓女们结识心上人,或者与心上人约会。由于“三八”与妓女的私会、偷情有关系,所以“三八”成了妓女的代称。用“三八”来指称女性,就是骂人家是妓女,所以“三八”侮辱性极强。

上述来看,“三八”与“三八妇女节”实无任何关联。就“三八”一词的起源来看,在以上版本中,北宋名人寇准版本较为靠谱。原来,台湾省还有一句“省骂”,叫“半头生”,与“三八”都是标准的台湾“省骂”。“半头生”,就是骂男人的专用词了,意思也跟“三八”大同小异。所谓“三八”,是专门用来骂女性的,意思是“这个女人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不够庄重”。
台湾的先民,怎么会想到用这些怪里怪气的字眼来骂人呢? 原来,这两句台湾的“省骂”,也是当年的大陆移民带来的。四十年来专事研究中国谚语的朱介凡先生,在他所著的《台湾礼俗之特彩》一文中,已经为“三八”和“半头生”二词,找到出处。
即上文提到的,元代元怀《拊掌录》记载:北部有妓女 ,美色而举止生硬,人谓之生张八。寇忠愍(即寇准)乞诗于魏野(宋太宗时入),野赠之诗云: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俗谓似本乎此,“三八”即取魏三张八之排行,“半头生”即出自半生半熟之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这应该是“三八”出处相对比较权威的说法了,这里顺带提一下“八婆”的理由。

与那些骂女人的词相比,“八”没有那么难听。“八”,用在女人身上,多指凶,厉害,蛮横,无理。所以又将这一类女性称为“八婆”,说的是爱管闲事、爱说闲话的女人。在港台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八婆”这样的角色。在古代,“八婆”其实是底层妇女从事的八种职业的统称,即媒婆、接生婆、挽面婆、舂米婆、洗衫婆、担担婆、食奶婆以和巫婆。因为这些女人经常走街串巷,见多识广,消息灵通,加上嘴巴不严,那些家长里短的隐私消息经常经由她们在坊间传开。

对于那些嚼舌根,家长里短说闲话的行径,谁都讨厌。所以,“八婆”也逐渐沦为一个骂人的词。“八婆”在人们心中的负面形象跟“三八”一样,可以说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随着时代变迁,时代的进步,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举足轻重,在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尊重女性,爱护女性,善待女性,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尺,每位女性都应值得被尊重和赞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