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选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选于网络

年已八十岁的老伴,近期隔三差五喜欢做半个世纪前的一项厨房活——擀面条。

半个多世纪前,麦收以后的家乡的大多数农家,白米都已所剩无几,稻草编制的米窝早已被滚到屋前的墙脚跟下翻晒。那时许多农家都把能够吃上一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白米饭,看作为最美味,最幸福的享受!所以,其时家乡家家户户的一日三餐,几乎都是这样安排:早上煮南瓜粥,粥里有时会搅半碗面粉糊涂(家乡人称之为“面老虫”);中午烧麦粞饭,很难寻得其中的白米粒;晚上不是又吃南瓜粥,就是和面擀面条吃。

擀面条,需要一根半米长短,铁锹柄粗细的圆溜溜木棍(抑或可用很光滑的竹竿替代)做擀面杖,用擀面杖将和匀的面粉团来回碾压,使得面粉团逐渐延展变扁、变薄,然后即可用菜刀切为可以下锅煮的面条。

那时,农村还很少有摇面机,你想摇面条(买包装好的干面条是需要粮票的),得去数里以外的小镇,那,还不如花半个小时自家擀面条!况且,麦收时节正是稻区农民最繁忙的时季,社员大多是嘴里嚼着饭粒,跑步上工;收工呢,更是连蹦带跑回家。争分夺秒赶回家,不但是因为要回家擀面条做晚饭,而且是因为要喂猪、做手工等活计补贴家用。黄梅时节农家人的时间太金贵,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呢,而况是要挣工分嘛!

图片选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选于网络

擀面条,是那时农妇当家下厨房的必需,是农妇的看家本领。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那个时期的农家主妇下厨房,不去计较能炒会爆,不去计较做得了一手色香味齐全的红烧肉、大烧狮子头,却非常看重手脚麻利,事事做在人前。是啊,煮南瓜粥无需手艺,擀面条却要求手脚麻利!

时光流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浩荡神州,水乡的多少种稻农民,他们赤脚上岸,经商办厂,最多的是走进了社队办的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家乡人家家户户的生活,也因此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了。白米饭已不是奢望,少吃饭多吃菜吃好菜,家乡的每家每户都为此而孜孜不倦努力,“食不厌精”已成为今日家家户户的时尚。

我家老屋,仅我和老伴留守(儿子夫妇住城里,孙子在读博),儿子时常回家看看,送上各种应时水果、海鲜鱼肉等好吃的,每次回家都特别叮嘱;“不要肉痛花钱,吃好玩好开心最重要。”其实,时下的家乡人情况多与我家的情况相差无几。那么,怎样才能吃得好呢?大鱼大肉不稀奇,可口又营养是首要。我们老两口都喜欢吃面食,机器制作的面条吃腻了,今年老伴想到了自己擀面条。忙碌地准备了擀面杖之后,最近老伴就喜欢上了擀面条。

说实在的老伴擀的面条,吃着特别有劲道,与机器制作的面条,口感真的不可同日而语,我是特别爱吃。老伴也说,擀的面条好吃,还是一项很不错的健身运动呐!

图片选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选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