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盐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甚至曾一度谁占有盐池谁就拥有天下。《史记·五帝本纪》载,炎黄两个部落为争夺中原农牧之地和解池控制权曾水火不容,长期混战。阪泉之战,黄帝三战皆胜。炎帝部落为了避免与黄帝和蚩尤两线作战,才与黄帝结盟,在涿鹿斩杀蚩尤,共同获得整个中原及解池的控制权。

黄帝取代炎帝,统一华夏。此后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先后选择在盐池附近,夏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都殷(今河南安阳)、东周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距盐池都不远。解池所产池盐称潞盐,通过一条条盐道运向四面八方,史称“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市场已扩散到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为控制盐池的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春秋时期,巴人为了“夺盐之战”,曾在西陵峡建了一百余公里的“巴楚长城”作为军事塞障,蔚为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巫溪宁厂古镇据 图片来自重庆日报

巴盐盐巴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作咸》篇中说,大自然有风、暑、湿、燥、寒这五气,导致产生辛、酸、甘、苦、咸这五味。人体需要的五味中,辛、酸、甘、苦这四味长期没有都不会引发什么问题,唯独咸味只要十天半月没有,人就会打不起精神,甚至手无缚鸡之力。

人类在茹毛饮血时代,对盐分的摄取直接来自动植物,尚无异样。生食变熟食和进入农畜牧社会后,碳水化合物能直接为人体提供的盐分极少,必须额外摄入,方能维持肌体平衡。古人往往是通过偶然的食用体验,或者追踪动物行迹时,发现流出地面的盐泉,裸露在外的岩盐或盐土而食,补充体内所需的盐分。

先秦时,我国已有海盐、池盐、井盐、崖盐四个盐种的生产。海盐产在青州、幽州、吴国、越国、闽越等地,池盐有安邑盐池、羌塘盐池、哈姜盐池、茶卡盐池、凉州青盐池等地,井盐产在巫臷国、巴国、蜀国等地,崖盐有凉州盐山。春秋战国时,食盐主要依赖于齐鲁吴越海盐,河东池盐以及三峡地区的巴盐。

远古时代,渝东、鄂西一带的天然盐泉有重庆巫溪宝源山、彭水郁山伏牛山,湖北长阳清江三大天然盐泉,所产之盐或名巴盐,或名盐巴。而宝源山则是已知中国最早的盐泉,距今有5000年历史,仍流淌不息。上古时期至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发明深井采卤技术前,整个汉中盆地、两湖盆地、四川盆地、武陵山区、乌蒙山区、云贵高原等地的食盐,主要靠巴盐供应。盐泉是最早的中国富库,宋代曾任大宁(今重庆巫溪)知监的宋永孚在《盐泉》中写道:“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人事有因革,宝源无古今。”描写了当时盐业带来的巨大利润,使得巫溪等地十分富足。

巴人(廪君巴人)先是替巫臷人和巫咸人(丹山巴人)售盐,后逐渐控制了三个盐泉。为了巴盐外运,巴人仅在巫溪、巫山一带就先后开辟了4000里山道,400里水道,300里栈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厂古镇的盐泉 图片来自重庆日报

巴人立国

划着独木舟,腰插柳叶剑,黄皮肤、锛额头,身材矮小、机智灵活,穿行峡江、渔猎行盐,古人誉巴人为“水上流莺”。

夏朝时称巴地为“巴方”,商朝时称“巴奠(甸)”。巴人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也曾不甘压迫,奋起反抗。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妇好墓中曾出土过商王伐巴方的卜骨。公元前十一世纪,巴人参与了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商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巴氏因功获封子爵,首领为姬姓宗族,称巴子国,简称巴国,即文史学者所言之宗姬巴人。

此时,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与蜀、楚、邓、庸等为邻。随着楚国在南方崛起,宗姬巴人开始受到楚国的侵逼,逐渐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干流,再进入峡江地区,数百年间融合了丹山巴人、廪君巴人、板楯巴人等诸多部族,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先后在枳、平都、江州、垫江、阆中立国。

山高谷深、江流湍急、地势险要、交通闭塞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代巴人原始朴素、劲勇强悍、无所畏惧、乐观旷达的个性。巴人先祖们也并未坐享其成,死守渔盐之利,而是胸怀天下、放眼四海,逐鹿群雄、问鼎江汉,春秋时曾多次发动军事和经济扩张,开疆拓土、壮大实力。(《春秋左氏传》杨伯峻注)

巴楚争盐

春秋末期到战国早期,巴国统治阶层开始变得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国力大不如前。楚国趁机向巴国大举进攻,开始了经营西南的事业——夺盐之战。楚国不断向西进逼,巴国步步败退,接连丧失大片国土。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今重庆奉节)、阳关(今重庆涪陵)及沔关(今陕西汉中)。”为了防御楚国进攻,巴国修筑了多处要塞,在湖北宜昌长江西陵峡上一百余公里的地域内,至今可看到一座座孤峰险岩上成线排列着用块石垒成的军事塞障,当地人称之为“巴楚长城”。

周之季世(公元前377年以前),巴国曾发生内乱,将军巴蔓子请楚国出兵帮助平乱,并许以三城作回报。楚王出兵,平息巴国内乱,遣使索要三城。蔓子说,全靠楚国的帮助,渡过了难关。之前许给楚王的城池不能给了,你只有把我的头拿去谢罪。然后自刎,把头交给使者。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据传许割三域之中包括有鱼邑、巫邑(今重庆巫山),正是宝源山盐泉所在之地,更是巴国经济命脉之所在,故巴蔓子宁愿舍弃自己的头颅,也要力保住这些地方不致丢失于楚,足见其忠于巴国热爱巴国之心。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感于临江县巴蔓子、颜严等忠勇之士辈出,遂改临江县为忠州(今重庆忠县)。

借兵无异于引狼入室,既暴露了巴国的虚弱,也刺激了楚国的贪欲。或许楚军进入巴地平乱后就未曾撤离,而是常驻。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楚国攻占了清江流域,占据了巴国清江盐泉。同年,巴蜀联军伐楚,蜀国攻占了兹方(今湖北松滋),但楚国很快发动反击,击败巴蜀联军。楚在其西境筑扞关,护卫清江盐泉(《史记·楚世家》)。

楚宣王九年(公元前361年),楚国再次出兵,攻占了巴国南部江山黔中之地(今渝东南),占领了伏牛山盐泉。“孝公元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史记·秦本纪》)。”伏牛山盐泉的丢失,巴国在经济上再次遭受重创,国力更加不振。

楚威王元年至十一年(公元前339年至329年)楚国把兵锋指向宝源山盐泉,很快攻占了今重庆巫溪、巫山、奉节一带,置巫郡。随即楚军自枳邑(今重庆涪陵)西进,攻下阳关,攻陷巴国国都江州(今重庆渝中)及其北的陪都垫江(今重庆合川),另遣庄硚率军绕路进入云南和四川西南部。“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地方五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史记·苏秦列传、西南夷列传》)。”此时,楚国国力达到顶峰,成为地跨长江南北的泱泱大国。

巴楚争盐,历数十年。楚国先后攻占巴国所属清江、伏牛山、宝源山三大盐泉和巴人在云阳、开州、忠县等地发现的其他水下盐泉,最终楚国完胜。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两年后,秦置巴郡,张仪首筑江州城。秦楚兵锋相接。(完)(原标题:距今5000年!每天吃盐的你知道中国最早的盐泉在哪里吗?)

作者/铁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