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较长,若评论,请读完,否则请划走勿评勿读,谢谢。

问及太多,故出此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及太多,故出此文

前言

关于平台的推荐机制,只能说其背后的数据逻辑只能略窥一二,完全搞懂是不可能的,近期规则修改后,发现大多数时候内容发布后,没有展示和阅读,次日开始数据逐渐飙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而相对于动态来说,文章的推荐时间较长,根据文章质量和用户喜好,一般会进行周期性的推荐,从而会带来一定的尾流,也就是前期创作的内容通过积累形成了一个“管道”,像水龙头一样在持续的产生流量,随即产生“通道式”收益。由于此推荐机制,早先发布的一篇文章热度又开始飙升,间接又拉动了进入平台的第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因为两篇文章具有一定关联性,间隔一月有余,很多读者问到了内容,所以在此统一做一个全面说明。

(为避免被平台认定为主观推广或引流,故文中不提及文章标题及不做任何链接,仅附截图)

本来是想翻篇的,但是近期这篇文章再度热起来后,收到了很多读者的留言询问是什么内容,开始也一一做了回复,不想被人认为是给自己的文章引流,所以都简单的做了说明,但是架不住问的人多,所以才会写这篇文章,也顺带以此为实例,验证我的“通道式”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入平台时,懵懂之中写了一篇文章,当时也没什么流量概念,看到了也就写了。谁知却引起了一波争论,而且收到的第一条评论就是“你这种人真的不配做人”。进入平台前看别人的文章都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看到类似评论大多一笑而过,最多心里鄙夷一番,“怎么会有这么素质低下的人”或者“平台怎么会让这样的评论发布出来”的想法,仅此而已。

把鄙人与核检利益关联在一起,承蒙抬爱,脑回路很清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鄙人与核检利益关联在一起,承蒙抬爱,脑回路很清奇

至少鄙人学过一点文化,且自小家教尚好,自诩还算是一个文明人,所以从来不会做“喷子”,实在看不过去的时候,也会简单的辩论几轮,但不会人身攻击或者出口成“脏”,基本都会就事论事发表不同观点。而现在角色转换,从读者变为作者,被别人这样攻击,完全没反应过来,瞬间有点血压飙升怒发冲冠的味道,寻思着这是吃你家大米了还是刨你家祖坟了,至于如此恶毒吗?不回击都不行,好歹也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必须予以反制,而且还要不带脏的反制。

随着酝酿如何反制时,由于文章本身观点带有争议性,评论陆续多起来,其中不乏支持的声音,也有客观理性的评述,即便意见不同的,也是有理有据的分析。看着一条条弹出来的评论,忽然间冷静下来。到了平台,这里是一个公共空间,既然选择了将内容发布上去,自然就得承受好的坏的,有理的无理的谩骂,甚至于人身攻击,在发布内容的那一刻,就得接受别人的评头论足,就得做好这个心理准备。所以,最终没有去反击,怒火也渐渐平息了下来。后来看到几个平台前辈的评论,原来大家都有过被骂的经历,还有个别评论把我都逗乐了,于是也就开怀了。现在回想起来,也应该感谢那些“喷子”和“二极管大军”,教我磨砺出一颗强大的心脏和宠辱难惊的心态(暂时做不到宠辱不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是第一篇文章,对平台的展现及阅读包括收益等数据还没有什么概念,隔了两天学会了在平台看数据,看到第一篇文章的展现量636500,阅读9554,收益7.85元,以及一些评论和点赞的数据。当时觉得这很正常,还一度认为收益真低,而且觉得写文章赚收益是天经地义的,自以为有点文字功底,只要认真写,就会有收益,后来才知道这次只是侥幸而已,事实证明了我当时的想法很幼稚。第一篇文章能有如此数据算是一篇“爆文”了,只能算是运气好。

平台处女作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台处女作数据

从1月24日开始第一篇文章到现在,在平台一共写了38篇文章,其中有2篇文章收益为0,其他36篇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益,只是与开始预期相差甚远,最少的是0.01元,最多的64.87元。通过慢慢研究平台,与大家的互动学习,开始正视平台的创作,也深知获取收益之不易,所以沉下心坚持每天不断更,同时也加强学习。

由于是新人,在摸索前行中发现,平台像是一个浩瀚的海洋,不乏很多优秀的创作者,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将开始的那份自以为深深的埋藏起来,潜心琢磨如何在平台持续发展,落地生根。关于这段在平台初期创作的心路历程,会单独写一篇文章进行总结分享,这里就不再啰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二月份的时候,慢慢掌握了一些平台的规则,然后开始酝酿一个在平台的“满月系列”,对于类似的仪式感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用心,计划待进入平台满月的时候,做一些复盘,写一个满月的系列分享。于是,首先就想到了印象深刻的平台处女作,尤其是那条“你这种人真的不配做人”的评论,觉得很有警醒意义,纪念的同时也更好的激励鞭策自己。第一篇小爆的文章,第一条辛辣的评论,时刻在提醒自己对写作内容的审慎态度,对读者、对粉丝、对平台的尊重与热爱。所以在二月底入驻平台满月之时,出炉了那篇纪念处女作的文章。同时,满月系列也有很多创作的心得和经验分享,可能过于零散,不够系统化,且还没有磨砺出垂直度,所以满月系列其他文章都比较低迷,唯独这篇纪念处女作的文章又小爆了,甚至有人转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前后间隔了一个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纯属纪念,没有想过引流导流之类的,所以并没有提及第一篇文章本身的内容。我想可能是因为“你这种人真的不配做人”这条评论的攻击性,很多人都想知道究竟是写了什么内容,引来读者如此恶毒的评论,随着112538的展现量,9780的阅读量,这篇文章又小爆了。所以才有了写今天这篇文章的想法,具体缘由以下几点。

数据误差是由截图与写文章的时间差所产生,截图为最新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误差是由截图与写文章的时间差所产生,截图为最新数据

首先,本来就不想旧事重提,所以此前已经回复了一些读者,没有导流的意思,都是直接在回复中就简单说明白了。然后却又不乏一些人不明青红皂白,就一副圣母的姿态,自以为是的大放厥词,属实很反感。哪怕你看过后再来评论,无论是批判或者认同,我都会多一分对你的尊重,如果你懒得看,觉得是我在引流,那么请你轻轻划走,恕不远送,否则就不要在我的文章下留下你“低劣”的评论,我觉得会拉低我本人以及我的读者群和粉si的整体素养。因为看到你只知其一,不知二三四五六七,又自认为掌握了十之八九的那副嘴脸,让我实在觉得丑陋恶心,也由此想起了一件尘封已久却影响深远的事件,即南京彭宇案。

这几条评论确实点赞量挺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条评论确实点赞量挺多

媒体评南京彭宇案:很多以为王浩审的是彭宇,拼命论证是彭宇撞到了老人,以此来洗白法官和私发系统。殊不知,当判决书里表达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去扶”,审判的对象就再也不是彭宇了,而是道德。法律无情地嘲弄着道德,肆意践踏着道德。普通人心中的信念在那一刻坍塌,道德被狠狠地逼退。

按照这几位的逻辑,觉得和南京彭宇案的法官论调有点相似,“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去扶”,就好比“不是你的错,你为什么会挨骂”,言下之意,“肯定是你的错,别人才会骂你”,这里送以“呵呵”二字。就事论事的说,不知道社会是否需要你,至少我这里不欢迎。所以才会特意在文章开篇首先说明“若评论,请读完,否则请划走勿评勿读”,这里是特指个别“二极管”,个别“喷子”,以及个别“圣母”,对大多数读者和粉si并无不敬。

其次,由于纪念文章的小爆,更多的读者纷纷问询,当时究竟是写了什么,起初是简单的做一个回复说明,然后复制粘贴,又觉得对读者不够尊重,到今天为止还有人问,所以就想写一篇文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一次表述清楚。因为不能被平台认定为主观推广,所以不能发链接和文章标题,所以就以截图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经过一个多月与平台的磨合,加之早年间负责过公司自媒体部门的组建和运营管理,虽然自己切入创作的比较晚,但多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构建“通道式”收益渠道就是其中之一,跟踪看过我的内容的读者应该会有印象,但是这些观点大都没有引起共鸣,在此也是想验证自己的这一理念,所以会写今天这篇文章。因为平常还有工作,创作只能是闲暇之余,大部分时候发一些日常生活类的随感,文章频次相对较低,而且质量难以保证,难得有好的文章诞生。值得庆幸的是,自进入平台以来,保证了每天都有收益而没有断,虽然大部分时间收获的是小数点后两位,但进来平台的初心本来就不是做短线,持续发展,在平台落地生根才是本意,所以不求短平快,也不计较前期收益的多少,潜心创作,与平台磨合,一步步构建自己的“通道”。

构建“通道式”收益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构建“通道式”收益渠道

短短四十多天,也尝试了在当日阅读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仍然有收益产生,充分验证了“通道”理念的正确性。在这里提到自己的“理念”并不是与本文无关,而是经过观察,近期以来的收益,超过百分之五十都是上述两篇文章的尾流带来的。文章发布后,理论上讲只要互联网存在,就随时有被阅读的可能,也就是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流量,为你带来收益,无关乎你在睡觉,吃饭还是旅游,这就是我要构建的“通道”。

上述三点原因酝酿了这篇文章的出炉,算是把事情过程交代清楚了。如果有读者对文章的观点有异议或者有质疑,本人双手欢迎大家的批判与指正,也希望能与各位精英一起交流辩论,有理有据,有一有二,这样无论对错我都致敬于每一位文明读者,如果是张口乱喷,不好意思,心情好我就陪你玩,心情不好,在我眼前只是空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也想说明一下,在平台上发文犹如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着所有人的审视,有正有反都很正常,本文中所说的两篇文章,想看则看,不看则罢。实因众口难调,此前的文章怕被别人说成是引流,所以没有截图,也没有描述,于是乎就有了这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今天特意将其交代的清清楚楚,看也好,不看也罢,说我引流也好,说我故“作”也罢,就这么着吧。

文末,附平台处女作之截图,难免又回想起不久前的疫情尾声,官方公布涉疫数据的时候,有人在质疑其数据来源(后期中疾控公布的数据,新冠患者确诊病例数及在院死亡人数与大众感官相差较大,大众普遍感觉确诊病例数及死亡人数远多于公布数据,因而质疑)。现在再回过头想想,是啊,连当时做一次检测都有如此多的人抨击反对,不愿意做检测,官方数据公布的时候,又来质疑数据与你的认知相比少了,合着你精致利己的任性,自以为是到把自己当成了太阳,人人都得围着你转才是对的,究竟是梁静茹给你的“勇气”,还是弗莱明的“二极管”烧坏
了?

嗯,真丑陋,恶心。

附:入驻平台的处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