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做了一桌子菜,他竟然一口都不吃!”

“我为他付出这么多,他怎么不领情呢?”

“父母的付出在他眼里一文不值,这孩子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一位托管班的家长,提起12岁的儿子,就是一脸的无奈。言语之间甚至有种后悔生了他的感觉,在她的思维里,自己的满腹委屈,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没得到儿子的体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时候,很多父母因为爱孩子,所以总想把好的都给他。身为母亲,我对这一点感同身受。尤其是作为母亲,毕竟孩子是自己用命换来的,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哪有不疼爱的道理,所以总是竭尽全力的,给他最好的。

不过,孩子在这种“过度付出的关系”中存在困境,也是赤裸裸的现实。

为什么父母会执着追求这种“完美付出者”的形象呢?

心理学有一个观点是,人的外在欲望往往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匮乏。

怎么理解呢?

比如,有的父母内心缺乏“被关爱”的感觉。

前两天听一个朋友抱怨说,儿子一点也不体谅自己。

原因是,她每天花7个小时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研究菜谱,烹饪菜肴,还给孩子夹菜喂饭,儿子竟然说他受不了了。

我反问她:换位思考一下,要是你都初中了,爸妈还要喂你吃饭,你是什么感受呢?

她回答:我当然会很开心,小时候父母很忙,我几乎没有吃过他们做的饭,儿子竟然身在福中不知福。

听到她的话,我就明白了:

一方面她爱着孩子,所以想竭尽所能的为他付出。

另一方面,她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弥补小时候的自己。

有的父母表面看起来控制欲很强,总是无意间侵犯孩子的边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住着一个希望被关爱,被看见的孩子。

这个孩子可能被父母忽略过,伤害过。

这种过度付出,也是父母表达自我关爱的一种方式:

——对我的孩子好,就相当于对自己好。

再比如,有的父母缺乏独立意识。

他们喜欢干涉孩子的任何决定,为孩子解决一切烦恼,其实是希望孩子可以依赖自己。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本质上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精神索取和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