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常情况下,门店师傅在接到换机油任务后,无非是三步:扭开油底壳螺丝或扭开机油滤清器放出废油,打开新机油包装,把机油放进去。

但如果是非正常情况,想必连汽修老板都不知道,这桶新机油将遭遇一场“狸猫换太子”的命运。这和多年前盛行的“偷扎轮胎”一样,会给门店带来致命一击。

“偷扎轮胎”风波未过

“偷扎轮胎”现象更是在各地上演:客户来店里补胎,只见补胎师傅戴着手套且行动诡异,最后发现那副手套里竟藏着一根长针,专门在检查车胎破洞时再把客户轮胎胎壁扎破,造成此胎无法再补,必须在门店换取新胎。

补胎都要留个心眼,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新技能。显然汽修行业已经被大家扣上“黑心”“宰客”标签,客户与门店的不信任感达到顶峰。

这些年“偷扎胎”风波渐渐平息,看不见的“隐秘的角落”又出 “机油调包”新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油掉包”上演一出“狸猫换太子”大戏

机油掉包最早是说有部分汽修厂在加机油的时候,利用车主不懂汽车知识,或者是不在场的时候,将本来该加的全合成机油,换成半合成机油或是矿物机油。

这样做会导致汽车换油周期大大缩短,久了还会造成发动机的磨损,减少其使用寿命。这只是初级的“机油掉包”手段。

今天要说的是比较高级的手段:以每次少加机油来攒机油,最后掉包客户新机油的问题。

举例来说,正常家用车重力换油一般需要4升,技师在换油过程中,明明一桶4升的机油,实际只加了3.8升,但报账的时候说的就是4升,客户也无从发现是不是油倒干净了,更不会把空瓶带走。这样一来,剩余的0.2升就可以随着空瓶一起,被暂时“丢”在垃圾桶里,等到下班后便被拿到了技师的私人仓库,等待下一次的机会。

而且国内汽车保养机油基本以美嘉壳几款畅销机油为主,再算上各个型号粘度也不过十个品种。这样一来,每保养一台车就攒0.2升跟以前剩下的放一起,以平均一个技师每天保养20台车来算,相当于每天都可以攒够4升油。等一个型号机油攒够4L就找机会把这四升直接加到顾客车里,拿走顾客未拆的机油再流入市场,指导一出“狸猫换太子”的戏码。

拿市场上比较知名的美孚1号(5W-30)4L为例,电商平台普遍零售价需要300多元,这样算下来一名技师每天可以多赚300块钱,一个月近万,诱惑力不可谓不大。更有甚者看车主是小白,本来车子只需要4升机油,偏偏说需要加5升,直接留下1升,这种挥起的镰刀就更狠了。

同一型号非同一生产日期的机油混用加到车里,这种做法是否会对车子造成损害暂且不提,单是消费者的权益这块肯定是实实在在的受到损害的。而且正因这种“潜规则”有些门店是默许的,所以一旦发现,就会导致客户与门店的不信任感更一进步加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治理防范“摄像头”“休息室”能否挽回顾客的心

这几年随着连锁品牌的进入,我们也看到了汽修门店为避免这些“潜规则”所作的变革。一些品牌店为打造全流程“透明化”服务,花重金安装摄像头“以证清白”。同时打造豪华休息区,配合监控,让客户一边喝茶,一边看到大屏幕上自己的爱车全程保养,同时还会制定“标准化”流程:如在客户面前打开机油,或者每次保养完,顺带问客户机油空瓶子是否需要等等。

这些动作已经可以起到预防作用,而且很多在“监控”下的行为已经可以杜绝,但是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即便有了摄像头,也会有照不到的地方,即使安排了休息区,客户是否能够放心“休息”?“机油掉包”这种情况没有了,其他的“潜规则”会不会又接着出现?

汽修行业说到底还是服务行业,如何从“根儿”上治理、让行业良性健康发展,让客户安心且放心的把车交到我们手里,还是得我们汽修人自己努力,由内到外的做出变革。

改变行业风气,摒弃“潜规则”,也不是一套简单流程能够解决的。如果深究下去,这牵涉到技师人才培养,收入分配体系,服务流程规范等等方面,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的变化,最终量变形成质变。

只有当我们汽修人共同行动起来,共同做好市场这个大蛋糕,这样的汽车后市场才是长久和可持续的,同时也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