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篇古文试试看,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 畅读经典,莹目怡心。

儒家其实是很不喜欢嬴政的,只要有机会,必须要黑一黑这位始皇。

看看《资治通鉴》对始皇东游的描述,疑点重重啊。

这是最后一次东游,始皇于途中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始~

  • 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馀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

——这是巧合吗?司马光为何要多花笔墨点出这几个人呢?我们是否可以合理的想象一下,李斯、赵高、胡亥其实蓄谋已久?

  • 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藉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溏,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峡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立石颂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罘(fú)。见巨鱼,射杀之。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病益甚,乃令中军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

——嬴政怕不怕死?以常理推断,人人都怕死。嬴政从小时在赵国当人质,到回国、到他老爹秦异人短短三年即位而薨,嬴政少年即位到统一六国,其间杀人几何?生死几何?嬴政的经历,如果谁说他不知生死,恐怕不合理。司马光一句“始皇恶言死”,把嬴政描写成一个胆小无识、鼠目寸光之辈了!直到将死,竟然对后事一无所托、一无安排、一塌糊涂!?与一统六国的功业相比、与划时代的改革相比、与光耀后世数千年不易秦制相比,此时的始皇似乎换了个人一样。

而且,始皇出游动辄年计,权力中心围着始皇转。你看看始皇周围的都些啥人,还是统一六国锐气无匹的能臣吗?都是窝囊废,连跟始皇说句话都不敢?已把嬴政写成小人了,现在又被小人包围。

  • 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惧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骖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车中可其奏事。独胡亥、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之。

——如同儿戏!“宦者五六人”,五六人而坏大秦基业?唉。

  • 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接书即死,何其儿戏?独“宦者五六人”不知法令、不执法令?独太子苏、将军恬知道遵守法令?儒家把始皇写成小人,始皇周围人也都是小人,唯独对扶苏、蒙恬而强硬、而知道执法、知道履职?

  • 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之。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

——更加奇怪不可解的是,始皇崩于沙丘,却走了个大远远的路跑到九原郡,再绕回咸阳?殊不可解!殊不可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子《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壍(qiàn)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馀,忠不足相也。”

——扬雄竟然在这里笑话蒙恬?这个舔王莽屁股的家伙,有何脸面在这里说什么“忠不足相也”?!

  • 臣光曰: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不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司马光先生貌似为蒙恬说了句公道话(不仁不智,但死不贰),却又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是什么,荼毒天下,难道统一天下的这些开国皇帝们都是“毒天下”?判断标准纯是为了黑始皇而黑了;司马光说到他太祖时可不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儒家对皇帝出游,一贯认为是属于确凿黑料,包括嬴政,也包括那位杨广杨大头。

嬴政为啥要“东游”啊,是为了游山玩水吗?怎么想也不可能。

——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只为了出去旅旅游?

各人有各人的演义式的猜测。

儒家无非说始皇是为了炫耀武力、歌功颂德之类的,按小人得志的路子来写。

始皇奋六世余烈,一统天下,站在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万世景仰。

金钱、美女、地位、权势都不是他要考虑或追求的了。

整个天下都是他的。

我在找寻什么?

上位者的空虚,成功者的寂寞,世间无敌的苍凉,天下唯我的豪情。

而,

灵魂的无处安顿,或许才是始皇游遍天下所寻找的终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读一篇古文试试看,发现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