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木,大自然美丽的女神。她集聚精华,荟萃灵秀;绚丽多彩,彩绘世界。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张潮的《幽梦影》一书中有段话很有意思:“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薻,人不可以无癖。”

人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有时也会觉得漫长,要不,怎么有“愁人知夜长”呢?有的人觉得人生没意思,生活索然无味,活得十分无趣,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缺少热爱,缺少“癖好”。其实人生在世,最有益身心的事情,莫过于找到真心喜欢的爱好,哪怕痴迷,似傻若狂,起码有个念想。

生活平淡,寻常烟火,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难免会有些枯燥无趣。在生活常态之外,不要忘了,还有更诗意、更有趣的世界。

花与蝶,山与水,人与癖……冗长的日子,只有爱着点什么,生活才会有意思,才会有心心念念的念想,才会有盼头。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读罢,令人记忆深刻,有哲理,且有诗意。

所以,一个人活着,就一定要让自己爱着点什么,一定要找到自己可以热爱一生的东西,这样,人生才有意义。

人不可无癖。这个话题大家都喜欢听。但这里就不谈癖好,展开来就走题了。重点讲一讲花木,爱花也是一种爱好,一种癖好,其实也是花木文化琐谈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花木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她美化环境,装点江山;净化空气,沁人心脾。花木,是美的象征,千姿百态,高雅神韵;色彩缤纷,馨香馥郁;赏心悦目,芳香可人。花木,是爱的种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临别留芍,友谊长存;蜂戏蝶舞,播种传粉。

中国花木文化历史悠久、积淀厚重、源远流长。她起源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与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同生共荣,经久不衰!中华民族故称为“华夏”。华者,花也;夏者,大也。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谓华夏,即花之大者、美者。可见中国花木文化内涵之深蕴久长。

中国是花木王国,花木的发源地。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木种类最多、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花木是中国与世界友谊的桥梁与纽带。中国花木很早就传至日本、韩国,18世纪已风靡欧洲,甚至西方花卉专家也说:如果没有中国的花卉,世界就不成其为花园。因此,中国享有世界“花园之母”、“园林之母”的美誉。中国的花木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宝库,也对整个人类文明和世界花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中国花木文化是根文化、种子文化。她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中国花木文化的滋养。请看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花仙木神正飘然而来;历代吟咏花木的诗词歌赋,不绝于世,千秋传唱;绘画花木的丹青翰墨,百卉吐蕊,群芳生香;花舞乐曲,轻飏飘飘,韵律悠扬;花肴美馔,五味飘香,滋养健康;花熏香茗,清香高雅,友谊传情;玉瓶插花,春意融融,意趣盎然;民俗风情,百花献瑞,万卉呈祥;岁时节庆,花会花展,花海潮涌……。中国花木文化世代芬芳,万代飘香。中国花木文化内涵丰富,意蕴深长。她与文学、艺术、科技、宗教、民俗等门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辉映。花木即人,人亦花木。花木有灵,人与花木和谐共存。中国人对花木的情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还是这个清人张潮,还是他的《幽梦影》:“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洁,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花木无言胜有言。或浓或烈,或素或雅,或诉情肠,或表言志,均能给人以情致,给人以高雅,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理想。这是中国人所感悟到的花的巧语睿言。

千百年来,花木深获历代仁人志士的喜爱和青联,博得历代文人墨客的赞美和歌咏,他们爱花、种花、赏花、用花、咏花、画花,借花木抒怀言志,依花木传情表意。屈原大夫植兰九腕,陶潜隐居采菊东篱;李白斗酒醉卧花荫,杜甫孤旅寻花江畔:苏东坡贬职黄冈亲植海棠,林和靖以梅为妻鹤为子;周敦颐咏莲成绝唱,陈毅元帅借松柏抒怀咏志。

中国花木文化博大精深,辉煌厚重,千秋传唱,万世芬芳。花木成为人们心中美的象征和希望的寄托,不仅装点了大地,美化了环境,促进了人类文明,增强了人们健康,而且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花木陶冶了人们的情趣,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神话天女散花,已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祖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在江苏沭阳,就有一些关于花仙子的神话故事。前些年,笔者曾与沭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臧继骅老先生采写过神话故事《石榴仙子的传说》(石榴是沭阳县县花)、神话故事《桂花仙子的传说》、神话故事《苴麻仙子的传说》等等。在前面的《花木文化琐谈》中,笔者也曾经以《美丽的神话传说让花木如蒙娜丽莎般美丽》为题来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热爱。

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草木对光阴的情意。爱护花木吧,呵护这大自然的精灵。(江苏花木文化研究根华供稿,东部战区创作室吴国平和中国刑警学院董杰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