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不能盲目外逃”

“躲避在桌子、床等家具旁边,不能躲避在桌子、床等家具下面。”

“一、二楼往外跑,三楼以上向顶层跑”

“躲在桌、椅下,抓住桌、椅腿”

以上是常见的几条国内外主要避险方法,你是否会有疑问,到底是躲在桌子旁还是桌子下?怎么还要往楼顶跑?应该是就近躲还是赶紧跑……总而言之,到底该如何避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几条避险方法提出的背景。

0 1

震时避险方法提出的背景

(一)“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这是根据邢台、唐山等大地震经验总结并逐步完善的。基于当时“房屋主要是平房和低层楼房,地震初动到房屋垮塌大概时间十多秒,人们在外逃过程中伤亡严重”等情况总结。

(二)“不能盲目外逃”。

20世纪70至80年代,我国先后发生了江苏潥阳、南黄海、山东菏泽等中强地震,根据这些地震时出现的“房屋未倒,但外逃造成意外伤亡严重”的情况,发出“不能盲目外逃”的警告。

(三)“躲避在桌子、床等家具旁边,不能躲避在桌子、床等家具下面。

这是20世纪90年代,一个叫道格卡普的美国人基于“房屋倒塌严重、物品或家具不抗砸”的情况首先提出的。

(四)“一、二楼往外跑,三楼以上向顶层跑”。

在汶川大地震时,震中附近的学校,基本采用“外跑”的方式,结果一、二楼的师生大部分获得成功,三楼个别跑出,四楼就没有跑出的;但顶层压埋人员容易得到营救;据此,人们总结出:“(只有四五层的楼房)一、二楼往外跑,三楼以上向顶层跑”的方法。据分析,这次地震中,由于房屋是砖混或钢混结构,比唐山地震时的建筑抗倒塌,延长了垮塌时间,地震初动到房屋垮塌时间大概在一两分钟,增加了逃生时间,学生得以逃生。

(五)“躲在桌、椅下,抓住桌、椅腿”。

在国外,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宣传的是“躲在桌、椅下,抓住桌、椅腿”的方式。这是基于这些国家“房屋整体不倒塌,危险主要来自悬挂物和摔倒”的情况制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地震避险方法提出的背景有两点:

一是地震破坏力的大小。地震破坏力通常用地震烈度表示,它与三个因素有关,震级、震源深度和震中距。

二是所处环境。比如地震发生时是在建筑物内还是建筑物外,在人员密集区还是人员稀少区。

0 2

震时该如何避险?

知道了震时避险方法提出的背景,对“到底该如何避险”有什么作用呢?

答案是建立科学的避险逻辑,才能选择正确的避险方法,即:

震前了解所处环境→震时判断地震破坏力大小→选择适合的避险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熟悉周边环境

国内外统计情况表明,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主要来自房屋倒塌砸压;室内悬挂物掉砸;外逃过程中被装饰物、高门脸等砸压;踩踏事故。因此要着重以下三个方面熟悉自身周边环境:

1.所处建筑物情况。核心是判断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比如,所处建筑物是有正规资质单位设计建设的还是自建房;老旧建筑是否经过抗震加固。

2.所处环境易坠落物情况。比如室内的灯、空调内机、画框等;室外的建筑物顶部构筑物,建筑物外挂石材,女儿墙等;野外的山体滚石等。

3.所处环境人员情况。应注意是否有发生踩踏的条件,比如人员是否密集,建筑物内外疏散通道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判断地震破坏力大小

地震烈度是根据震级计算得出的,因此算出烈度再确定避险方法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根据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影响烈度的因素来粗略判断地震破坏力的大小,方法有两种:

1.接收地震预警信息,准确了解震级、震源深度和震中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未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也可通过自身感受粗略判断震级大小和震中距的远近。

震级较大的地震:离震中较近会突然感觉到大震动,短暂停顿后会有更强烈的震动,摇晃剧烈,很难站起来,可能会持续几秒钟甚至几分钟。离震中较远则通常会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几秒钟之后会有更强的震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震级较小的地震:离震中较近会突然感觉到小的震动,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会有稍强的震动。离震中较远,则会感觉到轻微的、极短的晃动,或仅感觉被推了一下。

(三)选择避险方法

1.避险原则。

远震、小震只需注意悬挂物意外掉落,近震、大震才需要避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避险基本方法

通过分析借鉴国内外各种避险方法,结合我国目前建筑物实际情况和有关标准,总结出两种震时避险基本方法:

一是就近躲避法。适用于抗震性能强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主要是避免悬挂物掉落砸压。

躲避方法:就近躲避到小开间内;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坚固桌子、床等家具下边,蹲下用双臂或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这种方法不外跑以,避免悬挂物掉落和女儿墙等倒塌砸压,防止发生踩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外跑与就近躲避结合法。适用于抗震性能差的建筑物,此类建筑物容易整体垮塌,室内躲避危险性大,目的是尽可能地离开建筑物,实在不得已则进行就近躲避。

躲避方法:在平房或楼房的一、二层,迅速跑到房外的安全地方;在楼房的三层以上,就近躲避,顶层及其下一层的可向楼顶跑动。

躲避位置:小开间内;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坚固桌子、床等家具旁边。

躲避时应蹲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缩小面积,额头枕在大腿上,双手保护头部;如在排椅、床旁可趴下,伏而待定;如果有条件,还应该拿软性物品护住头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只是震时避险的基本方法,要进一步提升大震极端情况下的生存率,还要在此基础上,细化场所分类并根据场所特点优化避险措施,比较常见的分类有家庭、学校、人员密集场所、户外和野外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束语

地震避险是遭受地震灾害时提升生存概率的措施,并非免受伤害的“法宝”。大地震发生时情况复杂,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千差万别,只有提高思想意识,掌握避险原则和基本方法,日常勤加演练,才能在巨灾到来时用果敢的行动去拥抱最大的希望。

参考文献:《防震减灾基础知识问答》杜玮

来源:震知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