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澍所著《姓氏寻源》里曾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寻根问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本性。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城北村,有一个六百余人的吴姓家族,他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在此生息了几个世纪。在几年前,他们突然声称自己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后人,希望将整个家族的姓氏“吴”改成“张”。

几百年前张士诚的后人为何姓吴,为何到了现在才将此公开,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切,要从那位700年前的枭雄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私贩受挟

张士诚,又名张九四,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生于江苏泰州的一个平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一家人经常挨饿,为了能填饱肚子,张士诚从小就与自己的另外三位兄弟一起,帮助父母替官府撑船运盐来维持生计。

替官船运盐,本应拥有不少报酬,但由于元朝政府已经烂到了根,官员贪污腐败侵吞民脂民膏已成家常便饭。盐吏肆无忌惮欺压当地的盐民,不仅克扣他们的工资,还挨家挨户收取保护费。张士诚一家辛辛苦苦获得的酬劳被扒了一层又一层,到手时已经留不下几个子儿。

见赚到的钱仍然无法糊口,张士诚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心一横,背地里与一帮同乡朋友做起了私盐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在替官船运盐的时候,从中窃取相当一部分的盐,并将其卖给当地的富人,长此以往,生活勉强有了着落。

按照当时的法律,私自贩盐是死罪,稍有不慎走漏消息就会丢掉性命。那些富人也打心里瞧不起这些“贱民”,借着报官的理由来要挟张士诚,想白嫖他的盐

奋起反元

刀尖上起舞的生活以及官吏和富人的欺凌让张士诚忍无可忍。最终,他召集了17位同样心怀不满的伙伴,在1353年揭竿而起,诛酷吏,杀富人,烧盐场,分钱地,开始了他的起义之路

张士诚平时在当地仗义疏财,以助人为乐,即使自己家境贫寒,当乡里有人遇到困难时,也会毫不犹豫前去帮忙。

因此,当广积人脉的他起义反元时,立刻获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许多人为了响应他而前来投奔。他的起义军迅速扩大,从最开始的十余人猛增至万余人

在张士诚的带领下,义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泰州。在杀死了元政府派来试图招降他们的官员后,起义军夺取兴化,直取当时江苏的政治经济要地高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邮守军望风而降,张士诚迅速占据了这个南北走向的交通枢纽。在高邮,张士诚自称“成王”,立国号为“大周”,定年号为“天佑”,正式自立门户,手中有骏马数千匹,士兵数万人。

此时,距他起义只过了不到一年。

死守孤城

弱小与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起初,元政府对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不以为然,他们漫不经心等待着,以为这群卖盐的“南人”很快就会被地方官员剿灭,结果等着等着等来了一个新生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数支镇压军队被轻松击败后,元政府急了,恼羞成怒的元顺帝命令丞相脱脱挂帅,率领40万元军,号称百万,直扑高邮而来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打算掐掉这株嫩苗,彻底消除这个威胁。

面对元军的强大攻势,张士诚的起义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临近的城池接连失陷,只能退守高邮城。

虽然身边的谋士和幕僚纷纷劝告张士诚,让他放弃高邮只身逃走,但张士诚明白,假若放弃了这最后的根据地,他将无处可去,最终免不了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他力排众议,决定与城中军民共患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丞相脱脱将高邮团团围住,一场惨烈而又悲壮的守城战开始了。

面对元军潮水般的攻击,起义军奋力死守,百姓和士兵一同在城墙之上抗击敌人,张士诚也亲自上阵与自己的兄弟们率领着城内少的可怜的预备队支援各处,即使晚上睡觉也身着铠甲,随时防范着突发情况。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即便城下元军的尸体堆积如山,高邮城也未能陷落。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城中兵器即将消耗殆尽,人员伤亡也十分惨重,被攻陷也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这危急关头,元军内部出现了矛盾,元顺帝听信谗言,生怕脱脱威胁到他的皇权,解除了脱脱的职务将其换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张士诚抓住了机会,趁元军军心不稳,率军从城中杀出,大败元军,随后不仅收复了所有失地,还占领了江浙大片富庶地区,声名大振,就此站稳了脚跟。

经此一役,元军损失惨重,在根本上失去了根除地方起义军的力量。因为张士诚的坚持,高邮之战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重要转折点。

大败元军后,张士诚迁都平江(今江苏苏州),进一步壮大声势。

元廷大感头疼,却无力镇压,只能使用怀柔政策,送来许多奇珍异宝和武器粮草,试图将其拉拢。此时张士诚正在与其他起义军势力发生冲突,正缺资源,于是照单全收,并接受了元政府给予的封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张士诚名义上归降了元朝,但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了独立于元朝之外的地方割据势力,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从经济上对元朝统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然而张士诚的四周仍然有不少敌人。

三强夺筹

除了应付仍在不怀好意的元政府外,他还要面对西边的其他起义军势力:陈友谅和朱元璋。陈友谅霸占长江,朱元璋虎踞淮水,在反抗元朝侵略的同时,也都在为自己谋求着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江淮地区,宛如三国般焦灼,几位被迫挤在一起的英豪将不得不分出个胜负。

1356年,朱元璋攻下了集庆(今江苏南京),与张士诚撞了个正着,张士诚见朱元璋地盘儿小军队少,立足未稳,便发动了攻击,却被朱元璋防住,两边互有攻守。

陈友谅见状立即写信给张士诚,声称自己要倾巢出动,准备与朱元璋一较高下,希望张士诚能够帮忙背刺朱元璋。

张士诚表面上回信答应陈友谅会全力进攻朱元璋后方,实际上只是派兵在边界游行。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张士诚认为,只要在二人拼个你死我活之后,自己再趁虚而入,就可以稳操胜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士诚的想法对了,但又没完全对。朱元璋以少胜多,奇迹般消灭了比自己强得多的陈友谅,接着吞并了陈友谅的所有地盘,迅速恢复过来,实力大为加强。

张士诚还未有所动作,眼前那个伤痕累累的对手就已如涅盘重生的凤凰一般变得无比强大,磨刀霍霍,将矛头对准了自己。

1366年,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率精兵20万大举进攻张士诚,张士诚猝不及防,慌忙展开防御。

虽然他有着不错的带兵才能,但面对智勇双全的朱元璋,还是差了不少。很快张士诚兵败如山倒,仅一年时间,周身城池便全部失陷,被朱元璋围困在平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多次写信射入城中,对张士诚进行招降,皆被无视,派谋士进城劝降,也被拒绝,恼怒异常,令军队全力攻城。

张士诚顽强抵抗,指挥城中兵民奋勇作战,即使城中粮草消耗殆尽,也拒绝命令士兵劫掠平民。在他的坚持下,平江城从年初一直到九月,才被朱元璋军队以损失极其惨重的代价攻下

城池陷落后,张士诚不愿投降,准备自杀却被部下救起,最终成为俘虏,被押往集庆。

一路上朱元璋多次派心腹以及张士诚的旧将来劝降,甚至自己亲自前来与张士诚交谈,张士诚都不为所动,并以绝食相抗,最后在被押送到集庆的当晚,趁人不备,自缢身亡,终年四十七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隐姓埋名

张士诚生前为人宽厚,惜民爱民,即使已经成为了一方军阀,也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

他在即位后立马下令废除了元朝施加在农民和盐民头上的苛捐杂税,派军队开垦荒地,号召民众种植粮食,鼓励农桑,并大规模减免管辖地区人民的赋税。

在张士诚的努力下,江浙地区被战乱所摧毁的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因此他深受江浙民众的爱戴。

张士诚死后,朱元璋吞并了他的属地,先前张士诚的宁死不屈让他碰了一鼻子灰,现在又发现当地人民仍然心向张士诚,还对自己十分排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愤怒了,他展开了报复,下令曾属于张士诚占领的地区的赋税翻倍,世代不得恢复。同时,他也派人搜查、追杀张士诚的血亲,力图斩草除根。

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杀,张士诚的亲属们纷纷隐姓埋名。在其中有一位怀有身孕的吴姓妃子,在生下孩子后,将孩子的张姓改成吴姓,隐居在江苏泰州,就此逃过一劫。

这位吴姓孩子在长大后便立下规矩,每当家中老人去世后,都要把自己的灵牌上明面上的吴姓改回张姓,以此来纪念张士诚。于是这个习俗便延续了下来,直到明朝灭亡后也未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现代,这一脉吴家人认为已经没有藏着掖着的必要,最终提出了修改姓氏,他们向政府人员开示了祖上的牌位,正式承认自己是张士诚的子嗣。

姓氏不单单是一个文字符号,更是一个人的家族和血脉的见证。现在,吴家人终于可以认祖归宗,光明正大的夸耀自己的先人,讲述着那一代枭雄的事迹,并以此为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