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神秘部队忽然“消失”,却只为挖洞。

数万人整整花费上18年时间,挖空了整座大山,一个超级绝密的地下核城终于建成,称之为“816工程”。

它的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上,冬暖夏凉、四季恒温,扛得住千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也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这个洞究竟是一个怎样神秘的存在?

现实版的穿越

816工程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隐藏在在重庆涪陵的山区下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核工程,也是中国核工业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中国,甚至于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2010年,它开始以一个旅游景点的形式向大众开放,看过它面貌的人无一不被其震撼到。

从外面看,它其貌不扬,你根本看不出来一个庞大的地下城,就隐藏在重庆的崇山峻岭之中。

你看到的,只能是几根笔直高大的排风烟囱。

而当你进入洞内后,却又是另一番天地。

站在洞口向内望去,一条笔直宽阔的通道彷佛望不到尽头。

经过修建作为旅游景点开放的816核洞,一股科技和军事结合的神奇感觉扑面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恰到好处的霓虹灯装置,满足了你想象中的地下城的样子,同时也将工程的亮点部分展示了出来。

这座庞大工程的核心,就是它的地下核反应堆,核反应堆,也称为原子反应堆。

指一个配有核燃料,可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

核反应堆可以说是816工程的灵魂所在,既然来了,自然不能错过。

核反应堆大厅一共有9层,总体相当于有20多层楼高,面积有半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本应该用于核反应堆的“大锅”也仍然在,直径长20米,锅底有两千多个小孔,直径在七八厘米左右。

开放后,在核反应堆的底部搭起的钢架和玻璃地板,如梦似幻。

不仅“出片”,还能让你感受一下穿越的感觉,有的零件虽已锈迹斑斑,但你仍会被其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在中央控制室,有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

另一个仪表室,到现在都还完整保存着1034块仪表,如果出现故障,红色灯就会亮起。

说到这里,你是否会想象自己化身成一名科研人员,站在这巨大的仪器前面“指点江山”?

当然,你不用担心会受到核污染。

因为在当时,工程还没有投入生产,即使生产,816工程规划的就是生产核燃料,也不是核原料。

且停建后,这里有着的一千多根燃料棒也移了出去。

816在富有有科技感的同时,也并没有抹去它岁月的痕迹,建筑群的风采依旧、神韵犹存,都充满了浓郁的年代气息。

斑驳了的墙壁、裸露出来的钢筋水泥、生锈了的配电设备、残缺不全的标语口号......

原始与奇异,洞里和洞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除此之外,里面还设有一个展厅,留下了当时建造816工程的一些资料和物品等。

这都是在告诉我们,在看到这样伟大工程的时候,请记住,这背后有着几代人忘我式的奉献牺牲。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何要建造这样一个工程呢?这还得从上世纪的大背景说起。

816工程的萌芽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可谓是“四面楚歌”,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争霸,开始了核军备竞赛。

中国当时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美国就想趁机对中国进行战略包围。

与此同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的一系列专家也撤出了中国,越南战争爆发后,中印之间也是摩擦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当时中国大部分的重工业都聚集在沿海和东北地区,几乎都暴露在美苏的视线下面。

一旦爆发战争,刚刚起步的新中国将会更加的举步维艰。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三线建设就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1964年开始,这句口号响彻在祖国的大西南地区,响彻在无数有志青年的心中。

三线,顾名思义,就是分成了三条线路,按照战略位置的不同,将中国分为了三大线。

一线是处于最外围的沿海和边疆地区,二线是靠近沿海和内陆地区。

三线是最内陆的地区,如陕西、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它包括了大量的山区,地形复杂,也最为隐蔽。

随着三线建设的展开,中国经济史上也迎来了它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

一些沿海城市的研究人员跟随着举家搬迁到了西部以及内陆,中西部薄弱的工业由此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三线建设中,最高级别的机密当属816工程,这是一个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

为保护中国刚刚起步的核工业,这样一个工程可谓是至关重要。

对于选在哪建造,可是花了好大一番功夫。

当年负责选址的筹备组,跑遍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各省,经过反复科学论证后,最终将地址选在了重庆市涪陵的白涛镇。

要知道,既然是建造核工厂,核反应堆在发生裂变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就需要大量的水来冷却给其降温。

这也是核设施为什么一般都建造在海边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

筹备组所选择的这个地方,身处裂谷之中,有高山作为屏障,又紧邻乌江,隐蔽度和水源的问题都解决了。

且这里地质稳定,易守难攻,在这里向下挖洞,可谓是固若金汤,与世隔绝。

在选址确定的同时,白涛镇这个名字从此也在地图上消失了。

严守秘密

当时,美国的飞机一直我们头顶上来回盘旋伺机进行窥探。

为了使我们的核城成为真正的秘密,816的人员们想出了一个堪称绝妙的办法。

816有山峦作为屏障,再加上四川多雾的自然天气,这岂不是最好的“烟雾弹”?

虽然多雾,但也不能保证每时每刻都有雾气。

于是,816外面看见的一根根烟囱,正是工程师们的杰作。

通过烟囱来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人造雾成功的将816给隐形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

“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

这些标语口号整整组成了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的记忆。

党的一声令下,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只为祖国的强大。

1967年,一支神秘的部队出现在了白涛镇的深山中,代号为8342。

这可不是随便起的一个数字。

当时负责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警卫任务的部队番号为8341,由此可见,这次的816工程国家有多么重视。

面对什么都没有的施工现场,没有人退缩,也无人抱怨。

他们仍怀着满腔激情,住进了简易的竹板房和窝棚里,甚至有人睡在露天的草棚中。

住宿简陋,吃的方面也很简单,不过是些菜和豆类。

即使这样,大家的信念从未改变过,“为党、为人民、为三线大干,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

最终参与建设的人员,达到了将近六万人,他们遵守的第一条保密条令就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生守秘。

进入厂区,便不能随便出入,与外界联系靠的是一个信箱,回家探亲可以,但工作是绝对不能说。

保密工作做到了哪种程度呢?

就算是两个亲兄弟都在洞里工作,几年了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在洞外的白涛镇上相遇时,目瞪口呆,都不敢相认。

还有人即使为这个工程拼了大半辈子,连在洞里完整的走过一圈都没有。

各司其职,不能逾越,除了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进行交流外,所有的人员绝对都不多说一句。

万人同心,其利断金

不能联系、不能告诉家人,这还不是令人感到压力最大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0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极其艰巨的开发环境,同时也面临着高温、高辐射等各种危险,甚至会有牺牲的可能。

这,才是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来源。

816核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在深山地下中,挖出一个巨大的洞。

其安全性、稳定性和封闭性都要得到保证,同时还要满足可以运行核反应设备的条件。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光是挖洞,六万人就足足挖了8年,他们称自己是“五块石头夹一块肉”。

五块石头指上下左右前全是岩石,一块肉是自己的身体,他们就靠着双手挖出了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

洞深400米,洞体工程总长度达20多公里。

其中大型洞室有18个,主洞室高达79.6米,宽25米,拱顶跨高31.2米,工程的总面积达到了10万平米以上,相当于十五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

就拿主厂房来说,它是816工程中一个大型且为重要的工程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1

在建工初期,为了能够保证其顺利进行,决定在洞内架两台桥式吊车。

它们的轨高也在三十米以上,为此需要先搭设脚手架。

这时问题就来了,按常规的方法,从底部开始往上搭脚架,耗时耗力,且还要花费大量的一种材料——脚手管。

不仅物资紧缺,时间也紧。

为了能够保证工期顺利,技术人员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顺着墙壁来搭设,正好依托着洞壁上的锚杆。

在进行这一工程中,漆黑的洞内只能完全依赖灯光照明,且还是在三四十米高的墙壁上进行作业,危险程度大大提高。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一个人退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2

日夜连续奋战,两台吊桥最终以极快的速度安装到位,为后续工程开了一个好彩头。

816工程的洞体,都是由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的石拱。

为了保证安全,还加了一层厚度两米的不锈钢板,这些全都经过特殊处理,可以说是极为安全。

这个巨大的地下工程,自然包括了核设施所需要的一切,核发电厂房、中央控制室、化学后处理厂房、反应堆大厅等等。

其中还设有2台八万千瓦的汽轮发电机及辅助系统,属于整座工程的“心脏”——中央控制室,也曾放置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

根据不同规划,人员的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

洞内还是冬暖夏凉,四季恒温,常年温度在25℃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3

1980年,这座巨大的山洞已经趋近于完工,里面的布局如同迷宫一样。

抽屉型的建筑内体,宛如一只蜘蛛织构成了中国最大的地下核工程。

“巨洞”背后的英雄

洞建成了,可也有人永远的留在了洞里。

顺着816工程遗址走3公里,便是一座陵园,为建设816而牺牲的76名战士们就长眠于此,平均年龄只有21岁。

他们当初牺牲时,就连其家人也不知道是何原因。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有山西的、有河南的、全国各地都有,他们怀着激情而来,最后却有人永远的留在了这里。

据一位曾参加过建设的老人说,他和一个同乡一起参的军,来到乌江边时只有二十来岁,可回去的时候只剩他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4

那位同乡在作业中,被一块落石砸中了头部,就再也没有醒来。

而当时,部队已经批准他回家探亲了,回去是准备结婚的。

有一位来自河南的小伙儿,在工程作业中遇到了塌方,他快速地将前面的两名战士推到了一边,自己却不幸被巨石砸中,最后英勇牺牲。

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最好的年华时,将生命也献给了这座大山。

陵园所在的位置,向前望去正是涪陵的金子山,816工程就隐于其中。

陵园里的76块墓碑,一直都在默默的注视着这个地方。

有的墓碑信息只有一个姓名,有的甚至只有“烈士之墓”四个字。

那段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岁月,想必他们也是常常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5

这些墓碑背后的故事隐藏的太久了,他们用生命推动了祖国核工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

最后的使命

1984年,因国家战略的调整,816工程被正式停建。

此时建筑工程已经完成了85%,安装工程达到了65%,被叫停后,它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空壳地下城。

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个地下城的一小部分,被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作为了物资仓库加以使用,并且对外仍然是高度保密。

尽管这座巨大的工程没有实现它原本的目标,但其仍是中国三线建设中不能磨灭的重要代表性工程,更是中国人民创造奇迹的精神和智慧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6

工程虽停止,但曾参与建设工作的人员们一直都是守口如瓶,保持着军人的保密作风。

直到2002年,国防科工委同意解密后,世人才逐渐知晓这个伟大工程的存在。

当“816人”再次来到这里时,对它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不禁放声痛哭。

2010年,816工程正式重见天日,以旅游景点的身份对社会开放。

最初开放时,五天之中就有近三千多人进洞探秘。

就连生活在附近的人,都不知道这里居然有这样一个巨大的地下人工洞,所能表达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7

隐藏在山中四十多年的核工巨洞,从此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得以让更多的后辈,看见了先辈们以心血所铸成的这座地下城。他们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