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29日,刚刚接替斯大林执政一年的赫鲁晓夫率苏联政府代表团对我国进行了一次友好访问,赫鲁晓夫抵达北京时,正值我国建国五周年纪念日,因此毛主席热情邀请赫鲁晓夫参加了建国5周年的庆祝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庆庆祝活动结束后,毛主席在中南海与苏联政府代表团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很多友好互助项目进行了交涉,而在会谈即将结束之际,赫鲁晓夫突然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请求,那就是希望我国能派遣100万名工人,前往西伯利亚从事劳动开发工作。

100万人,这并不是一个小的人口数字,即使是高瞻远瞩的毛主席,对于赫鲁晓夫提出的这个请求也无法立即做出回应,这也使整个会场陷入了沉寂。

那么,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让中国人到西伯利亚从事开发工作呢?毛主席对此事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这件事最后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人都知道,西伯利亚是一片苦寒之地,这里的冬季,最低气温达到了-71℃,正因如此,历史上对西伯利亚的记载并不多,尽管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北击匈奴登上了贝加尔湖,元兵的探索极限也一度直抵北冰洋,但历朝历代对西伯利亚的开发都少得可怜,因为这里太冷了,很难长时间居住。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对能源的渴望越来越盛,西伯利亚虽然气候寒冷,但冰封之下所蕴藏的能源却足以让每一个国家眼馋,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占据西伯利亚的苏联想要开发西伯利亚的欲望也越发膨胀。

西伯利亚及全俄地形和油气矿产资源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伯利亚及全俄地形和油气矿产资源图

苏联的领土面积有2240.22万平方公里之巨,其中西伯利亚的面积就有约1322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占据了苏联总领土的二分之一,所以毫不夸张的说,没了西伯利亚,苏联领土就算不上特大号了。

但和有着“世界粮仓”以及“工业心脏”之称的乌克兰不同的是,西伯利亚是一片蛮荒冻土,这里虽然面积巨大,资源丰富,但对应的却是酷寒的天气和难以保障的物资,连最低的基础设施都不具备,长久以来,西伯利亚都是作为俄国流放犯人的首选之地,列宁和斯大林都曾被沙俄流放至此。

俄罗斯地图。天蓝色部分为俄罗斯欧洲地区,深蓝色部分为俄罗斯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地图。天蓝色部分为俄罗斯欧洲地区,深蓝色部分为俄罗斯西

二战爆发后,苏联开始逐渐意识到西伯利亚的重要性,在德军大兵压境之际,西伯利亚作为苏联的大后方持续为苏军提供物资保障,在此期间,苏联将大量厂房、物资和技术人员迁入此地,让西伯利亚这片冻土变得稍微炽热了起来。

只不过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苏联虽有超2亿的人口,但为了取得二战的胜利,苏联付出了上千万军民的生命,而这些牺牲的战士中,大多数都是青壮年,可以说苏联为了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打光了一代青壮年。

苏联百姓庆贺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百姓庆贺丰收

因此,二战结束后,苏联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力派遣到偏远又荒凉的西伯利亚从事开发工作了,但苏联战后的重建又需要大量资源,乌拉尔地区虽然能生产全国四分之一的能源,但当时苏联的消耗却达到四分之三。

另外,苏联到了赫鲁晓夫时代,巴库油田已经濒临枯竭,苏联国内的易采油储量逐年递减,所以西伯利亚的开发迫在眉睫,当时赫鲁晓夫认为,西伯利亚冻土之下蕴藏的海量能源和大片荒地,就是能一劳永逸喂饱苏联人民的“玉米地”。

赫鲁晓夫背着丰收的玉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背着丰收的玉米

但是,有资源却没有足够的人力开采,苏联如何才能将西伯利亚的资源转化至国内呢?赫鲁晓夫就这样想到了中国。

和苏联一样,中国也是一个拥有上亿人口的大国,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就已经突破了5亿,这么庞大的人口数字,对应的自然是庞大的就业岗位,但建国初期的中国还一穷二白,刚刚结束百年战争,国内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显然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就业岗位。

建国初期,劳动岗位稀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初期,劳动岗位稀缺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觉得中苏两国可以互补,西伯利亚有无穷的资源,苏联却找不到人开采,而我国正好有众多急需工作的人口,从逻辑关系上来看,赫鲁晓夫的想法合情合理,而且当时中苏正处蜜月期,两国互帮互助也可以共同发展。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时才向毛主席提出派遣100万名工人去西伯利亚的请求,为了征得毛主席的同意,赫鲁晓夫从两国的当下形势分析道:

苏联不到2亿人口对于2,200万的国土面积而言是太少太少了。西伯利亚面积有1,200万平方公里,而你们中国相比较而言,4亿多人口就偏多了。我们在这方面可以相互支持,相互调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赫鲁晓夫说的合情合理,但毛主席对此事却表现的非常谨慎,当得知赫鲁晓夫要我国派遣百万工人去西伯利亚后,毛主席并没有立即答应。

毛主席是从基层群众中走出来的,曾亲眼目睹了列强们对中国人的奴役,当年加拿大、美国修筑铁路时,华人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最后还是免不了遭人欺负,那时候我国贫穷落后,毛主席无能为力,如今新中国成立了,毛主席绝不允许这样的事在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仔细斟酌了派遣工人去西伯利亚的利害关系后,毛主席对赫鲁晓夫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赫鲁晓夫同志,你知道,多少年来很多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国家,人口过剩,就觉得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廉价劳动力来源。但你知道,这种看法是很侮辱人的,现在你也这么看,如果我们采纳你们的建议,我怎么向中国人民去做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除了考虑到我国人民的尊严问题,毛主席还觉得当时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当时很多人没有工作,但毛主席坚信,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如果在此时派遣100万人到西伯利亚,我们自己的发展事业就会遇到困难,得不偿失。

毛主席的一番解释让赫鲁晓夫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赫鲁晓夫仍没有放弃,会议结束后,赫鲁晓夫草草用了一顿饭便回到了住处,准备同米高扬等人一同商议对策,尽快让毛主席同意派遣工人到西伯利亚。

赫鲁晓夫参加外国宴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参加外国宴会

然而,出乎赫鲁晓夫预料的是,以米高扬为首的苏联代表团当即对赫鲁晓夫的建议提出了异议,由于赫鲁晓夫请求我国派遣100万人进入西伯利亚的建议是在会上临时提出的,此前赫鲁晓夫并未与米高扬等人商议,所以在被毛主席推脱后,米高扬等人立刻要求赫鲁晓夫放弃这个“危险”的想法。

米高扬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其一,西伯利亚曾经是我国的领土,从汉朝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对西伯利亚的历史记载,尽管到了近代,俄国人通过一些手段将西伯利亚据为己有,但米高扬却表示:“许多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一直认为外兴安岭西伯利亚,从库页岛到贝加尔湖,有5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来就是中国的”。

米高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高扬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100万中国工人进入西伯利亚,米高扬认为这很有可能会让西伯利亚再度回到中国人手中,到那时候,苏联在西伯利亚的开发将毫无意义。

其二,米高扬认为100万名中国工人进入西伯利亚以后,将会给西伯利亚的未来发展带来诸多不可控制的变量,这些工人在西伯利亚定居以后,免不了要与苏联姑娘组建家庭,久而久之,当中苏混血儿成为西伯利亚的主要人群后,俄国人的痕迹也会被抹除。

五十年代的中国工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十年代的中国工人

米高扬的论调让赫鲁晓夫沉默良久,或许是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接下来几天的商谈中,赫鲁晓夫没有再向毛主席提过让100万中国工人进入西伯利亚的事情,只不过毛主席自那天的会议后,仔细考虑了派人进西伯利亚一事的利害得失,还和周总理等一众骨干进行了商讨,最终决定同意赫鲁晓夫的请求。

毛主席态度的突然转变让赫鲁晓夫一时有些恍惚,但碍于两国的关系,而且这件事是自己首先提出的,不好拒绝,最终赫鲁晓夫在推推搡搡之后,以“后勤工作不足”为由将100万缩减为2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赫鲁晓夫早已没有了让我国工人进入西伯利亚的打算,因此,在后续的工作中,原先定下的20万名工人,实际进入西伯利亚的也不过只有河北一个县城的寥寥几千人,余下的名额在时间的推移下就这样不了了之。

对于赫鲁晓夫而言,他原本想的只是两国合作共同发展,派出务工人员,苏联能得到开发,而中国也能得到劳务费工资,互利共赢,但由于西伯利亚的历史原因,再加上俄国人固有的领土焦虑,这一计划最终不幸夭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赫鲁晓夫在安加拉-叶尼塞流域大兴土木,建造了伊尔库茨克水电站、波洛茨克水电站等一系列大型工程,短时间内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赫鲁晓夫甚至扬言到1980年,苏联的经济会赶超美国,然而,时间却证明,这些最终都成为虚无缥缈的幻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