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最重要的就是减去体内多余的油脂,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身上都带有一定的油脂,当然,适量的油脂没问题,可是太多就有问题了。大自然中,有这样一种生物,它全身都是油脂,可却很苗条,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神奇的动物—油鸱。

油鸱属于钨纲、夜鹰目中的一科且是独属独种。油鸱属于夜行动物,和猫头鹰是一个班,而且是食果鸟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看油鸱不吃肉,是个乖乖地素食主义者,它的饮食要求很高,基本上只吃牛油果和棕榈果,买过牛油果的朋友都知道,一个就要七八块钱,而油鸱的体型不小,十分能吃。

别看油鸱是只鸟,它却十分懒惰,基本上是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即便是醒着的时候,也是在找吃的,然后吃饱了就不再动。

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油鸱身下囤积了大量的脂肪层,这也是它为什么被称为是油鸱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油鸱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中,委内瑞拉、巴拿马等地常见到。正因为油鸱的油脂分泌量巨大,偶然成为了印第安人炼油的原材料。

喜欢研究世界地理和历史的朋友知道,印第安人生活的地方处在热带,而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生活水平也是十分贫穷。

印第安人主要靠打猎为生,油鸱就是他们经常捕猎的种类,大概也是因为身体太沉,飞不快的原因,轻松就被猎人逮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偶然一次,印第安人发现油鸱身上带有大量的油脂,能够提炼出大量的油,这些油不仅能够食用,放在油灯里也没有异味。这可让资源稀缺的印第安人找到了可以生存的宝贝。后来,越来越多的印第安人开始使用油鸱炼油,他们惊奇的发现,用油鸱炼出来的油可以让平时吃的野草、树叶都变得异常好吃,之后印第安人便将油鸱当成了生活必需品。

不过,成年的油鸱虽然懒,而且飞的缓慢,但好在还是能够飞起来的,对于落后的印第安部落,基本的捕猎工具就是树枝做成的木棍,或者是竹子削成的竹片,杀伤力对于不会动的物体还可以,但对于会飞的鸟儿来说,简直等同于零。所以,印第安人为了捕捉油鸱炼油,便将目标放在了油鸱幼鸟身上。因为刚出生的幼鸟还不会飞,而且所需要的食物需求量很大,所以它们身体里的油脂含量比较高,正是炼油的绝佳之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油鸱将巢穴建在隐蔽的山体峭壁、高处洞穴裂缝中,还是会被印第安人找到,而且十分容易就能将巢穴捅坏。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需要生存还有很懒惰的印第安人之外,还要怪油鸱父母建房子的疏忽,它们建房子不用树枝。

不像喜鹊那种细致入微的豪华装修,也不像食猴鹰那种紧盯幼鸟的无微不至,油鸱建房子主要靠自身分泌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油鸱会从口中分泌出一种类似于八爪鱼身体上释放出的那种粘液,然后将没有消化的、或者腐烂一半的果肉黏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种果肉房子。

这种材料的房子可想而知,即便不用棍子捅,可能很快就因为腐烂而坏掉,更何况是在热带雨林,腐烂程度更快速,很可能幼崽还没出生,就因为“家”坏了,而丧失生命。

因此,每年印第安人都会大幅度捕捉油鸱,还有人会在油鸱筑巢的地方架起一座油锅,然后把抓来的油鸱直接炼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直到后来因为动物保护者们以及鸟类爱好者的抗议,人类保护意识的增强,印第安人也慢慢舍弃了这种捕捉油鸱的恶习。

而且,随着各界组织的关注和帮助,印第安人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这种习惯也就慢慢被丢弃。

再加上对土著文化的规整、现代科技文化的普及,这些狂野的原住民也在一点点改变。油鸱作为夜行动物,居住的环境和蝙蝠很像,阴森恐怖的漆黑山洞是它们的聚集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当时采集标本的科学家形容,漆黑的山洞里,在火把的照耀下闪着荧光,伴随着油鸱的尖叫声,显得十分恐怖。再伴随着油鸱制造出来的“化粪池”散发着阵阵恶臭,如果是胆小的人,当场可能会吓破胆。

夜晚漆黑,油鸱定位食物的方式和蝙蝠差不多,都是依靠高频声波进行定位,不同的一点是,蝙蝠发出的声波超出人类能够听到的范围,而油鸱则是在人类可以听到的范围,就是很刺耳的尖叫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油鸱在无法依靠声波定位的时候,会在有光的地方飞行。此现象也被科学实验验证。印第安原住民在放弃捕捉油鸱炼油后,油鸱的繁殖数量增多,1958年,委内瑞拉政府在岩洞中建立国家公园,然后布置灯源,将油鸱引进洞中,形成一个独特的景点。不少人慕名而来,看看这个没有伤害的“雷达小鸟”。

如果你有机会去到委内瑞拉,也要去看看这个自然景象~岩洞位于卡布里岩,注意出行安全~这期科普就到这儿了~记得点赞关注~你想知道哪些有趣的动物,评论区留言,说不定下期就是它哦~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