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几个同事瞎扯,突然脑洞一开,讨论起了这么个问题——如果突然爆发了核大战,人类的工业文明毁于一旦,各种电子产品和工业设施全都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再次过上古代那种以农耕为主的生活,你将会如何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是一位大哥,属于最早的那批80后。MBA学历,有丰富的海外工作和生活经验,教授职称。手里有心理咨询师等一系列专业资格证书,普通话一级乙等,精通国内外民俗。孩子妈在市医保局工作,也是体制内人员,夫妻俩均为城市独生子女,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那种。

这大哥说自己口才和知识面还是挺能顶用的。善于东拉西扯,要谋生的话,可以给人算卦,靠忽悠,赚钱养孩子老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位大姐,80后,名校工科硕士,焊接专业。她自己都说,虽然焊接属于一门专业技术手艺,但如果没有工业文明的话,劳动环境和劳动对象也就自然无从谈起了。这门手艺,算是白瞎了。

好在,他们两口子长得高大健壮,都是农村出来的,如今老家还有地。一旦回归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应该也能过得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我这边。我先生有全球top50高校的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但放到那个农耕环境下,似乎也没法靠对口专业吃上饱饭了。不过,别看他长得细皮白肉,一副书生样,但身体强壮,劲大,跑得快,耐粗饲料(不挑食),还有点木匠手艺,即便干体力活,应该也有能力保持一个不错的生存状态。

我自己呢,估计就比较尴尬了。无论是工作和教学,还是搞自媒体,全都依赖着信息化和工业文明的支撑,一旦断电断网,基本就等于没了谋生的手段。那么,要想吃饭穿衣,似乎就得依仗着力气大的男人了。

这时候,别说他买东西须经我同意,就是我想花钱,估计都得忐忑地跟他商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明显,这就是因为,从事农业、游牧业生产的体力或者一线肉身搏杀的战斗力,女性通常都是比不上男性的。

但在农业社会,体力则是决定强弱势的最主要的标准。所以,在漫长的古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体力方面占了明显优势的男性都一直掌握着经济基础,是社会的主宰。

同样,在拼体力的环境下,社会留给女性的工作机会,也非常有限,她们为了生存,只能依靠男人,把男人当权威供奉。

从历史上看,整个人类文明,在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体力方面处于劣势的女性都曾被当作男性的附属品。

这样一来,女人最被看重的,似乎就是生育价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对女性的“物化”——她和家里的牛羊、骡子马一样,都属于男人的“财产”,甚至会像牲口一般,经常遭到男人的谩骂和殴打。

而到了工业社会和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当体力不再对强弱势起决定作用的时候,女性则才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才产生了鲜明的平权意识,并逐渐掌握了争取平等地位的能力。

好了,咱们再看阿富汗。

阿富汗,它是全球唯一的一个女性人均寿命短于男性的国家。

而这个国家的落后状态,也是世界上少有的。

阿富汗北部的一位父亲正带着他的孩子们骑驴回家,这是21世纪的大部分阿富汗人的生活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今,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一直处于前现代状态,在崎岖又贫瘠的山地上,一直未能发育出健全的农业和工业文明,以及具有强大执行能力的中央集权政治体系。

此地民族成分复杂,更像是一个由大量部族所组成的“地区”,而非一个完整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阿富汗并没有一个占有绝对人口优势的主体民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长期以来,阿富汗各民族以部族为核心山头林立,大小纷争和混战不断,期间还有各种外部势力的教唆甚至直接插手干涉。

可以说是,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这样的情形,都能算是最恶劣的了。

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你是个阿富汗山民,家就有几只羊,在光秃秃的,还可能埋着遗留地雷的山坡上艰难啃食;大部分人没有土地,土地在族长地主手里,由于缺乏现代农业设施和好点的种子农药化肥,打出来粮食连自己家都不够吃,即便有了盈余,因为交通不便,也卖不出去,还容易被半路抢劫;再加上无休止的战乱....你和你的家人大字不识几个,遇到难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么办呢?可能,生活之艰难,如果不每天念一念经,恐怕是很难撑的下去的。

这就很形象地诠释了马克思说过的那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几个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如同一块巨大的幕布,笼罩着阿富汗整个国民的精神世界。

不过,曾经一度,这块幕布,可不仅笼罩着阿富汗,更笼罩着整个中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1920年代,苏联刚开始接管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时候,如今的五个“斯坦”地区,女性的卑微程度和遭遇的各种禁锢,几乎跟阿富汗无异。

她们从有初潮起,外出就必须穿戴蒙面并需要家中男性陪同,否则会被指认为亵渎神灵的荡妇,招致毒打迫害乃至丢掉性命命。

在某些地区,只要征得毛拉的同意,丈夫甚至有权杀死不戴面纱的妻子和女儿。

《新郎与新娘》,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婚姻登记处,1925年。这是乌兹别克斯坦塔加入苏联的第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苏联的政工干部们驻进了中亚各地。

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和工业化进程,有了文化和工作后的中亚女性,在1930年代,终于主动烧掉了最后一件蒙面罩袍。

这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苏联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就是妇女解放的经济基础。苏联正是运用了工业化的力量,从经济上提高妇女的话语权,彻底废除了其区域内穆斯林女性的罩袍。

1935年,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女工培训课堂。此时的中亚已经圆满完成了世俗化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反观阿富汗,在农业凋敝,几乎没有像样工业基础的环境中,伊斯兰教“教法”和部族认知,往往远比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教育水平上的“现代价值观”更具有基层影响力。

阿富汗各民族都善歌舞,服饰也很多彩,如今常见的蒙面罩袍其实属于一种宗教服饰,并非阿富汗女性的特有穿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现代阿富汗,体力占劣势的女性,依然被认为没有太大的价值,就是个生育工具而已。

这种环境中,面对那些世代文盲,连饱饭都吃不上,一辈子没进过学校、没见过工厂的山民,你上去劝他们——要让家里的女孩去上学、去工作,甚至去参与选举这些“现代价值观”...他们会觉得你在发疯。

于是,在传统观念和宗教限制的影响下,很多女性不得不放弃了对学业和工作的追求,没有自己的见识和思想,整日蹲在家里,出门需要男性监护人的陪同。

去年原本隔着帘子,阿富汗女大学生还能继续学业,如今随着一纸禁令,女性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代代下去,女人们脱离了社会,也不具备养活自己的能力,只能像商品一样,从父兄手中,被“交易”到了丈夫的手中。无论有没有感情,她们始终都摆脱不了对男人的依赖。

这导致,她们即便遭受虐待也很难主动反抗。这就很像旧社会那些被家暴的中国妇女,她们也没有几个会最终选择离开的——因为离开这个男人是可以不被打,但是会挨饿,儿女们也要跟着遭殃,离开,更难受,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还有印度那个耸人听闻的高额嫁妆风俗。

照说,印度男女比例失调非常严重。甚至,有研究预计,到2030年,该国找不到对象的适婚男子将超过4000万人。

这是个什么概念——几乎等于整个乌克兰的总人口啊!

然而,在印度,女孩竟然越稀缺越廉价,结个婚要女方举全家之力,倒贴巨额嫁妆,买房买车,衣服首饰也得自己买给自己,并负担婚礼所有花费。

一个印度“大户人家”给闺女置办的嫁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嫁人后,仍要不断的给婆家“意思意思”,否则就是各种虐待,甚至被活活折磨死。

特别是那些女儿多的家庭,往往会被这种婚俗给折腾的倾家荡产还欠上一屁股债。

以至于在印度,“祝你生个女儿”,被认作了一种最恶毒的“诅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宗教和种姓制度的影响,这种“越稀罕越卑贱”的民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不少印度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都比较有限,她们不工作,有的甚至大字不识一个,被认为是个需要男人养活的“累赘”。

那么,女性结婚之前,她的父亲肩负着照顾这个“累赘”的责任,而婚后,这个工作就交到了丈夫的身上——女方给男方的嫁妆,就是为了补贴其丈夫接下了这个照顾“累赘”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女儿在婆家生活有底气,女方总会尽可能多的提供陪嫁。陪嫁少的,则会被男方家嫌弃,遭到打骂,甚至是谋杀。

而且,在经济不发达的印度北方地区,彩礼均价要远高于更充分工业化的南方沿海各邦;印度的贫困人口比例分布和每10万人的嫁妆致死率分布,也总是惊人的重合。

因为,南印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要明显好于印度北方地区,能给女性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帮助她们自立,而不是成为某个男人的“累赘”和生育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女性要真正实现被尊重和平等相待,都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是工业化给了女性们奋起反抗,争取平等的勇气和能力,

所以呢,那些总幻想穿越到古代的小姐姐们,也应该先冷静思考一下,如果没有了工业文明,在封建社会那些条条框框的桎梏下,你不会针织女红,不懂五谷蚕桑,就真的能像电视剧里的女主那样活得风生水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