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春秋十五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郑国大夫祭仲因为帮助郑厉公夺位有功,所以明目张胆地把持郑国的朝政,想打谁屁股就打谁屁股,想给谁糖吃就给谁糖吃。

身为正牌老板的郑厉公,失去了打屁股和给别人糖吃的乐趣之后,感到非常之郁闷。

于是郑厉公就想着找人干掉祭仲,夺回自己打屁股和给糖吃的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找了谁呢?

郑厉公找来帮自己除掉祭仲的人,是祭仲的女婿雍纠。

本来郑厉公找女婿杀老丈人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够奇葩了,但雍纠随后就证明了什么叫“强中更有强中手”。

这个雍纠啊!

用现在的话说,他不但眼睛里能透露出一丝清澈的愚蠢气息,他的一言一行都能愚蠢到令人窒息。

雍纠在接到郑厉公对付祭仲的密令之后,不但没有守口如瓶,反而他把郑厉公的谋划告诉了自己的妻子,祭仲的女儿雍姬。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得知当时雍纠是怎么想的了,毕竟“过几天我要弄死你爹,我的老丈人”这种话,不是谁都能对老婆说出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姬在知道了郑厉公和丈夫的图谋之后,心里觉得十分的纠结:一边是丈夫,一边是亲爹;这可如何选择?

于是她秉承着“遇事不决,跟亲娘学”的态度,去咨询了祭仲的夫人,自己的亲娘,这真是个千古难题:亲爹和亲夫哪一个更亲?

祭仲的老婆无疑智商是在线的,她听到女儿的问题之后,立刻明白了这个问题背后肯定有更大的问题,所以她立刻回答一句千古名言:“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天下两条腿的男人那么多,哪个不能当老公,可是亲生父亲却只有一个,这两者能比吗?

雍姬听了老妈“人尽可夫”的千古名言之后,当即下了决心,把自己所知道关于郑厉公和雍纠对付祭仲的一切计划,都告诉了母亲。而她的母亲连想都不想,就把一切都转告给了祭仲。

由于提前得知了郑厉公和雍纠的计划,祭仲立刻从被动转为主动,提前调集人马,运筹帷幄,反败为胜赶走了郑厉公,杀死了雍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古人的评价是:雍纠要办大事儿却跟女人商量,活该他失败掉脑袋!

但古人这话我是没法认同的;这个故事中主要的问题是雍纠要杀的对象,而不是参与谋划者的性别。

要杀人家亲爹,雍纠要跟他小舅子大舅哥商量这事儿,估计人家当场就掀桌子把他剁了!这压根儿就不是性别的问题,而是雍纠太太纠结的“亲疏之别”。

但是不管怎么说,雍姬应该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告密者”。而“告密”这种事情,也天然和雍姬所纠结的“亲疏之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所谓“告密”,本身就是报告知道的人很少,被刻意隐瞒起来的重要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做“告密者”的人,理论上必须与被告之人有相当亲近的关系,虽然不一定要像雍纠和雍姬那样的亲夫亲妻,但总体上来说也多以父子、师生、知交好友为主。

这个原理很简单:既然是机密要事,谁会闲着没事儿,去告诉一个外人?

所以人们说“能给你致命一刀的,往往都是你最信任的人”,至少从“告密”的角度来说,此言诚然无虚!

祭仲在历史上是一个功过不好评说的人:一方面他确实有治国之能,但另一方面他成功杀了雍纠赶走郑厉公之后,郑国君主在他手里换的跟一次性的套套似的,用一次扔一个。

但是他女儿雍姬作为第一个有信史记载的“告密者”,运气可就没那么好了。别的不说,单是给她本是祭仲的女儿,后世却以雍纠的“雍”字开头称她“雍姬”,就透露出浓浓的恶意。

然而雍姬的幸运之处在于,以郑厉公和雍纠的手段来看,这两个家伙确实堪称“卧龙凤雏”,才智和谋略比祭仲差的太多了。她虽然告了丈夫雍纠的密,但总体来说结果还是相对比较好的。

只不过从雍姬的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人们对“告密者”的纠结态度;一方面大家对这种人没有好感,而另一方面却也不好说他们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大家会对“告密者”们普遍存在恶感?

其实问题的要点,还是在于雍姬她老妈那一句“人尽可夫”上。

如果“人尽可夫”的理论成立,那么推而广之的话,“人尽可老板”是不是也没有问题?再进一步“人尽可为主”是不是也没有毛病?雍姬母亲的这一句“人尽可夫”,其实是把血缘关系之外的所有社会关系都否定了。

一个人无论为了什么选择“告密”,其本质上都无法忽略其“背叛”的属性,让人无法对其产生信任。换句话说,“告密”这种行为不一定是错的,但“告密者”通常都会受到排斥。

如果雍姬一介女流说明不了什么的话,那么《后汉书》中的一个不怎么知名的人物唐周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东汉末年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准备造反,他的弟子马元义更是买通了汉室内庭中人为内应,打算里应外合一举推翻东汉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关键时刻张角的弟子之一唐周向朝廷告密,不但帮朝廷拔除了内应们,还让朝廷先发制人灭了马元义,逼得张角不得不仓促地提前举事,可以说是为东汉王朝立下的大功,甚至改变了我国历史的走向。

然而黄巾之乱爆发之后,唐周这个人直接从史书上消失了,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立下这么大功劳之后,得到了什么样的赏赐。

唐周明显属于“迷途知返”型的告密,他身为张角的弟子,在察觉到张角的图谋之后选择向朝廷报告,这种行为从法理上来说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从道德上来说他却是在“欺师灭祖”,很难让人对他有好感。

一边是法理,一边是情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选择其实真的很做,尤其是涉及利益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落个“两头受气”的下场。

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2年)的时候,老太太为了显示自己的“仁厚”,一纸诏书禁止了天下人杀生,连摸鱼抓虾这样的小杀生行为都被禁止了。

不说武则天虚伪不虚伪吧!你就想一想没有一点缓冲的余地,直接一纸诏书就让天下人都吃素这种事情,有没有可行性?

所以武则天在上面禁,大家在下边该吃就吃,不说完全不把她的禁令放眼里吧,但也几乎没有什么人认真对待这个禁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当时深受武则天信重的宰相娄师德在外出公干的时候,负责接待的官员给他上了一盘羊肉。

娄师德就问厨师:“现在皇上不准杀生,你这羊肉哪儿来的?”

厨师赶紧回答说:“这羊刚被狼咬死的。”

娄师德明知道厨师在撒谎,却也不揭穿,反而笑呵呵地说:“嘿!这狼倒是挺懂事儿啊!”

桌上的羊肉还没吃完,过了一会儿厨师又端来一盘生鱼片。

娄师德又问厨师:“这鱼又是从哪儿来的?”

厨师估计也是紧张了,又回答说是狼咬死的。

娄师德听了之后直接气笑了:“你个笨蛋!哪有鱼被狼咬死的?你说被水獭咬死的不就好了!”

宰相尚且如此,底下的人是个什么态度不问可知。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有人想不开,在这种事情上做了“告密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官右拾遗张德人到中年得了个大胖小子,心里美的不得了。于是就找了几个朋友,买了几瓶好酒,顺带犯禁杀了头羊,请朋友们一起乐呵乐呵。

然而张德没有想到的是,他请的朋友之中,有一个叫杜肃的同事,一边跟张德他们喝酒吃肉,一边偷了一块羊肉当证据,回去之后就跑到宫里向武则天报告,说张德违反禁令杀羊待客。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武则天果然把张德叫了出来,问他昨天晚上待客的羊肉是从哪儿来的。

武则天这个禁令虽然大家私下都不怎么遵守,可要是认真追究起来了,张德可是要掉脑袋的。所以张德当场被吓得冷汗直流,连忙跪在地上磕头请罪。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武则天却并没有责罚张德,反而一脸和善地说:“你人到中年生了个大胖小子,这样的喜事连朕听了都为你高兴!朕虽然下令禁止天下人杀生,但是涉及红白喜事一类的事情,朕还是知道通融的。你家这么大的喜事,杀个羊庆祝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倒是你呀!张德!以后请朋友吃饭的时候看准点,别什么人都往家里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肃告密举报张德,本意毫无疑问是想讨好武则天,给自己树立一个“忠心耿耿”的形象。但他很明显低估了武则天的智商,更重要是他还错估形势。武则天聪明的地方在于,她对人性的认识非常深刻,一个为了利益连自己朋友都愿意出卖的人,怎么可能会对她“忠心耿耿”?

而杜肃最愚蠢的地方在于,武则天之所以禁止天下人杀生,为的就是彰显自己的“仁慈”。如果她真因为张德违反禁令就把他杀了,让刚出生的婴儿没了爸爸的话,那不比“活阎王”还残忍了?

武则天对杜肃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应出了上位者对“告密者”的态度:鄙夷不屑,该用还得用。而且武则天本人在使用“告密者”这种事情上,本就可以堪称是登峰造极的“集大成者”。

当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之后不久,武则天为了排除异己抓住权柄,就大肆鼓励告密举报之风,为此甚至曾经做出告密举报证实之后,奖励五品官位的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检举箱”铜匦,也是在武则天时期,由一个叫鱼保家的大臣设计的。

有意思的是铜匦设计之后,这个叫鱼保家的大臣居然在第一波检举中就被干掉了,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自己的“奇思妙想”。

在铜匦制度下,武则天时期的告密举报之风十分盛行,而武则天本人却往往像处置张德和杜肃一样,并是不完全偏向“告密者”;甚至恰好相反,她时常会通过责罚“告密者”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仁慈”。

武则天时期的两大酷吏名臣来俊臣和周兴,都是靠告密起家,而且非常善于罗织罪名,替武则天诬陷政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两个的下场,却一个比一个惨!

周兴来俊臣崛起之后,被来俊臣搞了个“请君入瓮”成了千古笑柄。但武则天毕竟还是没有杀他,只是把他流放到岭南,虽然他在路上死于仇家之手,可是宗族家人都没受到牵连。

而来俊臣就没那么幸运了。他虽然在周兴死后风光一时,但是后来同样被人告密举报,被判了斩首之刑不说。来俊臣死之后武则天听说天下人都非常恨他,以至于他砍了头的尸体都被人碎剐了的时候,为了收买人心直接来了个“杀一送族”,竟然下旨灭了他的族!

真不知道天下百姓盛赞武则天英明的同时,只是来俊臣一族人团聚地府会做何感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个黑道大佬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尿壶论”,他觉得所谓的高等人对自己就像尿壶,尿急的时候就拿出来用一用,尿完了就把自己扔在最角落里的地方,还说自己又脏又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上位者对于“告密者”的态度,其实大多都是如此。

甚至更多时候在上位者的眼里,“告密者”的地位还不如尿壶,更像用一次就扔掉的擦屁股纸——用一次就觉得脏了,赶紧扔掉才好。

最近的网络上很多人鼓励年轻人告密,甚至有人大言不惭地告诉年轻人“告密即正义”。这其实真不是什么好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人敢于斗争是对的,但最好能够以公开公正的方式,以翔实有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最好不要试图用“告密”这种会招众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光明正义的,为什么要用阴暗的手段来打成目标呢?

人一旦被打上“告密者”的标签,即使短时间内能得到一些好处,从长期来看也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举报本来就犯众怒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除外。比如举报个贪官污吏什么的,不论什么原因,大家肯定都会怒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