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有一个叫李献功的男子,小时候家庭富裕,牛羊成群,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成年后一个错误的抉择,让他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的李献功,聪明伶俐,乖巧听话,让父母颇感欣慰。然而当他上中学后,进入叛逆期时,不仅时常顶撞父母,而且厌倦了在草原的放牧生活。
初中还没读完就辍学回家,告诉父母,自己要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无论父母怎么劝说,他就是不肯听,就这样李献功背上行囊走出了家乡。
他在工厂打过螺丝,在工地当过小工,在餐馆做过厨师,无论他怎么努力,结果离他的理想,相差甚远。更不能和他在草原上的放牧生活相比,倔强的他始终不肯低头。
几年后,朋友邀请他合伙做生意,李献功欣然答应,他觉得是自己施展拳脚的机会来了。他买了贵重的礼品回家看望父母,然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父母拿出全部积蓄,表示支持。
临别前,父亲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孩子,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回家。此时意气风发的李献功,怎么能听进去老父亲的话?就这样匆匆离家去外面打拼。
因为经验不足,判断失误,全部本钱赔进去不说,还欠下了巨额债务,因此和朋友也反目成仇。他只好灰溜溜地跑回家。
父母把家里的牛羊全卖了帮他还债,然而还是杯水车薪。追债的人不断找上门,让一家人不堪其扰,一年之内搬了几次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母亲一夜白头,父亲也因此身患重病。
因为无钱救治,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这件事让李献功愧疚不已。他父亲卧床半年后还是撒手人寰。在临终前,父亲廋得像鸡爪子似的手,紧紧抓住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虚弱地说:如果那天实在没路走了,地窖里有块金牌儿,以解燃眉之急。
话刚说完,脖子一歪,走了。此时的李献功悲痛欲绝,哪里还顾得上父亲这句话。处理完丧事后,他一边在附近做零工,一边照顾年迈的母亲。
有时候,躲是躲不掉的,该来的早晚会来,这天他刚干完活回家,一伙讨债人就追到了家里。情急之下他躲进地窖里。
他在地窖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直到这伙人骂骂咧咧的走了,这才爬出地窖。忽然他想起父亲临终时的话,急忙又钻进地窖里。
全然不顾里面的霉味儿,蜘蛛网和呛人的灰尘。扒拉开一堆杂物后,一块金灿灿的牌儿出现在他眼前。让他激动不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献功向母亲询问金牌儿的来历,谁知,他母亲也说不清楚,就记得当年他父亲从外地回来后就有了这块金牌儿,好像是无意间在沙土里发现的。
李献功觉得这个金牌儿有些奇怪,顶端有个圆形的孔,金牌两面都刻有文字,一面是汉文,另一面是藏文。
正反两面还都刻有字,一面是汉字,另一面像是藏文。因为李献功急续用钱,所以他来到当地一个小金店和老板谈好价格。
金店老板当他面剪下一小块,熔后告诉他金牌儿纯度太低,故意压价,李献功气愤地夺回金牌儿,扭头就走。但是手上的金牌儿到底价值多少,他心里也没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然,他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主意,这东西看起来有些年代了,上面还有两种不同的文字,不如找当地文管所的专家看看,反正就说的祖传下来的。
当文管所的专家看到,上面写有“张字九十六号”的简体汉字时,觉得这就是现代工艺品。元朝的时候哪有简体字?
然而,金牌两面的文字,和金牌的工艺手法又不像现代工艺品,于是文物专家对材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这块金牌含金量高达58%,足以称得上是金牌了。值得一提含银量也有42%,其中金银巧妙地配比,使得这块金牌的强度增加,令人叹为观止。
看起来像藏文的文字,在场专家居然没有一个人认识,为了揭开其中的奥妙,文管所的专家带着李献功一起找到了,内蒙古大学,藏文化研究专家包祥教授。
包祥教授不愧是研究藏文化的专家,当即解读出那段藏文的含义:皇帝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违令者,杀无赦!”而金牌上的藏文为八思巴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文字是忽必烈时期,帝师八思巴创建。因为笔画繁琐,推广等因素,并没有在全国范围统一使用,随着元朝的灭亡,这种文字一同消亡。
正在李献功高兴不已时,包祥教授的一句话让他顿时沮丧不已。原来,包祥教授告诉他们:这金牌儿极有可能是国家一级文物,不能私自买卖,应该交由国家妥善保存。
像这种刻“八思巴文”的牌符,曾发现过3块,分别是内蒙古清水河县以及河北廊坊出土。还有一块被作为圣物收藏在西藏的扎什伦布寺。
但这些“八思巴文”的牌符有铁质的,有银子质的,而李献功的这块,是唯一一块元代八思巴文的金质牌符,堪称是无价国宝
李献功表示自己非常愿意把金牌儿捐献给国家保管,不过自己确实也有困难。包祥教授听闻后,慷慨解囊,自己拿出5万元,买下这块金牌,然后捐赠给内蒙古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分析,这块金牌是用来传达圣旨的,如今这枚金牌被收藏在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