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3个月的小豆豆中午突然哭闹不休,面色苍白、出汗、下肢屈曲、双臂摇动。过了一阵,发作似乎停止,豆豆变得安静,照常吃奶,嬉笑如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以为孩子受了惊吓,就给孩子服用定惊中药。4小时后,豆豆开始呕吐,精神不振。又过了两个小时,他排出了黏液便,接着排出红色、类似果酱样的大便。父母又给孩子喂了止泻药,但毫无效果,年轻的父母急忙将孩子抱到医院。此时孩子已高烧到40度、昏迷过去。医生检查,心肺没发现异常,但右上腹可摸到一长条形型、表面光滑、可移动的肿物。配合各种检查,确诊为肠套叠合并中毒性休克。虽然医生全力抢救,但因贻误诊治,病情过重,最后豆豆还是停止了呼吸。

肠套叠俗称“肠打结”,是一段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肠管而引起的肠梗阻甚至肠坏死,属儿科急症,以两岁以下的孩子居多。小儿肠套叠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由于肠蠕动紊乱所致。引起肠蠕动紊乱的因素较多,如环境气候的变化、饮食不当等,因此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季发病率最高。医学界认为,由于婴幼儿的肠管长度占消化道的比例相对比成人大,固定肠管的肠系膜长而松弛,不能很好地将肠管固定,肠管活动度大,加上婴幼儿消化功能差,受外界环境刺激易发生功能紊乱;炎热的夏季,若大量进食冷饮导致肠管平滑肌持续性痉挛和肠蠕动增强,容易令小肠套入大肠,或小肠套入小肠,形成肠套叠。

肠套叠通常起病急骤,腹痛、呕吐、便血、腹部包块是肠套叠的典型症状。由于婴幼儿不会诉说,腹痛仅表现为阵发性哭闹,且多为首发症状。经过10~20分钟哭闹后,患儿可恢复安静并入睡,不久又哭闹不安,如此反复发作,发生呕吐和出现血便,一般在发病后8~12小时内会出现,家长大多因此带小孩就诊。最典型的血便是果酱样大便,也有少数为淡红色血水。有些患儿,尤其是发病6小时内就诊者无血便,但医生作直肠指诊时可发现血便。检查时可在右上腹触及腊肠样或香蕉状肿块。该病的诊断根据上述表现即可确定。对少数不典型者,X线拍片及B超检查对确诊甚为重要。

肠套叠虽然可引起肠梗阻、肠坏死甚至危及患儿生命,但早诊早治结果完全不一样;若延误诊治,套叠的肠管可能发生坏死而引起严重后果。因此,一旦诊断成立,应及时治疗。现在有一种非常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空气(或氧气)灌肠,绝大多数患儿加压3~5分钟,甚至1分钟便可使肠套叠松解,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门、急诊即可完成,无需住院,但它只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较好的患儿;对病程超过48小时而全身情况不良、疑有腹膜炎存在、空气灌肠失败者,以及特殊类型的肠套叠患儿,就需要手术治疗。

对小儿肠套叠,预防重于治疗。特别提醒年轻的父母:炎炎夏日,冰棍、冰激淋、果冻等冷饮不要过多给孩子食用,过食寒凉对婴幼儿身体及生长发育是有害的。

小儿生理功能尚处于发育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如果每天吃一根冰棍,那么在一个夏季就相当于在肚子里装进了500立方厘米的冰块。更何况有些孩子每天还不止进食一种冷饮,这对于生长发育中婴幼儿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医院每年都要诊治不少因食冷饮致病的小儿。因此,家长要注意约束孩子,如果进食冷饮后出现腹部症状,不能自行缓解,应及时到医院诊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