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现在还懂得起四川话一些动作叫法的人,更是稀有。

有天走在东门大桥旁,看到卖蒸蒸糕的大爷,我随口说他是“吆(yāo)起自行车在卖”。大家愣了半秒,笑了我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现在推自行车的动作依然普遍,但按四川人的话,说成“吆车子”,还是感受到了一丝丝的陌生感,要缓一缓才懂起。

过于土,也有点乖。

如果再来一道方言同音字辨析题,“yāo一截”、“yāo鸭子”和“yāo车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绝对是一道关于四川动作的加分题。

简单的词语辨析题,变成了考想象力的大测试。一个四川人才懂得起的动作,就像一个失传的盖世奇功,赶紧学起来,走遍四川都不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人才懂的动作,专场情景教学,现在开始。

第一站,先去菜市场。菜市场是最佳学习和领悟四川人动作的地方。每一个大妈大爷,不管属于买方,还是卖方,都是大师。

午饭计划炒一个泡椒猪肝。我在一个肉摊,选中一块猪肝,“可不可以给我腰(yāo)一截”。“腰”有切、割的意思,多见于买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么腰有讲究,从中间,或从哪个部位开始腰,腰好多,都需要提前说明。一般也只有大块的可以腰。

“腰”的动作,有那么一些轻熟就驾。

“再给我割(gěi)一块五花肉。”四川人爱把普通话的“割”说成(gěi),和腰一个意思,只是多了些随意、粗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物的宰杀,特别是带皮毛、或要去皮,有一个字必须学会,剐(guà)。剐兔子,剐黄鳝、剐泥鳅,和扒了你的皮一样,画面永远血淋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起来,四川人对蔬菜的动作是真的温柔。路过一辆小货车拉来的豌豆在售卖,“大白豌豆10元3斤,过捧,不刁(diāo)”。

慢慢地挑选,一个一个地拿,凭一个眼缘和心情,没看中的果断放下,刁是四川人才懂的挑选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刁三捡四,这是一个拿时间和价格换质量的过程。对更会过日子、更省事的四川人来说,还是搲(wà)更加省事和实惠。

同样一次取多的动作,只用手为“捧”,拿一个不锈钢钵钵、瓜瓢装,即可称为搲。

图一个快速走量,扯了根袋子,老板帮忙牵起口袋,就喊我“随便搲,刁是另外的价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家,午饭打算做一个腊肉煮儿菜。腊肉煍(qiū)过才好吃,也就是要烟熏的意思。水煮的菜,最优雅的吃法是捹(bèn)一下蘸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是蘸的动作,但捹总有一种轻缓,小心翼翼。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捹过的食物,也比蘸过的更加美味。

还有一个四川人都懂的动作可以赋予食物美味,挼(ruá)。牛肉切片,加料加芡粉,挼过之后才有更爽嫩的口感。

“挼”的字形其实就出卖了它的意思,手指头张开,用手挤捏,抓拿。

动作反复,力量往往还有点大,四川的家长就很喜欢吼小孩,“不要紧到挼猫儿,迟早要被你挼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饭时,要掌(zāng)到碗,捧着的意思。

“掌”还有一个同义词,逮(dài)。把笔逮到,把碗逮到。这些东西当然不会自己长腿跑掉,但四川人仍然像逮鸭子一样对待他们。

饭吃完了,当然是要把没吃完的菜,用各种盖子㝩(kǎng)起来。㝩就是盖,遮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四川,手上的动作,大多都有对应的方言

搁(kō)”是“放下”。“搁不搁得平”,有“摆不摆得平”、“能不能处理好”的意思。

揪(jiú)”特指“扯”,只取一点点。“移动”,四川人习惯用展(zǎn)代替,展开。

“车子咋能那个样子停,展一下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是发音zàn,换个语境就完全是另一个意思。

“爸爸妈妈挣钱这么辛苦,你读书一定要攒(zǎn)劲啊!”积蓄力量,努力努力再努力,已经感觉到小孩子握紧的拳头,咬紧的牙关。

在四川,有一种调换、交换叫做“打斢(tiǎo)”。汽车不是掉头,是“斢头”。

有一种触碰叫做“㥬(pàng)”。轻轻地挨一下也不行,叫做“㥬都㥬不得”。小朋友头膝盖破皮了,家长要问,“在哪儿㥬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许推人,在四川是不准肖(xiāo),或者不准xuān。转身不再是转身,而是“车过背”。车(cé)就是转动。

拿也不再是拿,而是捞(lào)。“帮我把衣服(lào)倒一下。”衣服裤子破了,方言里不说缝或补,而是说敹(liā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动作用方言说,意思其实好猜。最难、最有神韵的还是几个乍一听像名词的方言。

挂在树上,双脚腾空,像猴子一样,四川人要说“㧕(liǔ)”。拖拖拉拉,逮住不松手,双手抱住脖子,也是“㧕(liǔ)”。

手心朝上,轻轻拖住一个不太重的物品的底,比如瓷器、瓶瓶罐罐,防止下坠。这个动作,好像也只有四川人才会说“胎(tāi)”。

始终小心翼翼,幅度不大,就像每个刚刚接触乒乓球的四川人,最擅长的技术,其实是打胎胎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一根细长棍状物体扎、捅,或者取,包括四川、贵州在内的一些地方,叫做“夺(duo)”。

衣服晒干了,要用晾衣杆夺下来;给电视、电脑开机,要夺开。以前成都有钱的嬢嬢去店里买皮草,看中了,都是喊老板从墙上,“把那件夺下来给我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上功夫差不多到此为止,四川人的嘴上功夫也没闲到。嘴巴能说会道,花言巧语,称为“谝(piàn)”。

和骗有点像,但谝(piàn)应该更多是接近哄的意思。真话假话,五五开,坏心眼不多。

谝(piàn)还有个近义词,抟(tuàn)。抟(tuàn)更多是拉拢,尤其是指处于较低地位的人,对较高地位人的拉拢,关系的维护。既要用嘴,也要上手段。

相熟的人之间,没有这些花哨的动作,更多是言语之间的玩笑。没事就杵(cù)你两句,说的都是阴阳怪气的话,一般也不会放在心上。

一时没反应过来,你可能会杵在一边,想想他刚刚是不是在杵我。你看,在方言中,第一个“杵”其实有又另一层意思,呆站在一个地方,若有所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人最擅长杵人,包括遂宁等川东地区,更爱说的是刮(guà)。在这里,刮不是一个手上动作,专指“骂人、训斥”。

刮(guà)这个动作也很生动,骂得凶了,不舒服的感觉自然如同刀割。听不下去,当然只有梭(suō)边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附加题。

“yāo一截”“yāo鸭子”“yāo车子”分别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第一个yāo指割取其中一部分;第二个yāo是驱赶的意思,“yāo鸭子”引申出来,有水平差,扫尾的意思;第三个yāo,可以和“推”替换。

你都学会了吗?还有遗漏的动作,也等你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编辑 | 彭主任

读音大多来自四川方言词典

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芃芃

洗刷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H

谁这么眼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主任

像假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