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五六十年代,有两个“王力”很出名,一个是语言学家,一个是《红旗》杂志社的副总编辑。这篇文章,我接着和你聊聊,红旗杂志社那个曾经显赫一时的王力。

我的这篇文章主要是聊聊王力,那些鲜为人知的家世,倘若你想看一些什么所谓实质性的内容,那么很抱歉,可以划走了,因为这里没有可揭秘的内容,或者是吸引眼球的所谓爆炸性内幕。

这篇文章的素材,来源于叶永烈对晚年王力的访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文

关于王力的家世出身,即使是相伴他多年的妻子王平权也不了解,妻子也曾偶尔询问过丈夫这些事,但都没有得到丈夫的回应,一来二去,妻子觉得或许是丈夫不愿提,往后余生也就没去询问了。

一直到1988年的10月31号,在关锋、戚本禹等人的协助下,出狱后的王力这才终于同意接受叶永烈的单独访问。

这一天,叶永烈登门拜访,恰好在楼下偶遇刚从医院做完化疗回来的王力。

1982年1月,王力出狱后就被安置在北京生活,分给他一套面积四十多平方的两居室住房,还配了一辆小汽车。

王家的布置很简洁,一进门就知道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居所。在客厅的墙上挂着三个篆字书写的“十屉斋”,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很随意,就因为家里的客厅曾有一个立柜,这个柜子总共有十个抽屉,故而就随性取了个“十屉斋”的名字。

既然是访问,除了文字记录之外,也要有录音。一开始,叶永烈担心王力会不同意录音,毕竟当初访问陈伯达、关锋的时候,他们对于录音也是比较抗拒的。

当叶永烈提出需要录音的时候,没曾想,王力竟一口答应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抗拒和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永烈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录音机,按下开机键,王力对着录音机,说的第一句如下:

“我历来不怕录音,录音比笔记可靠,我对我讲的每一句话负责。”

访谈从王力的家世开始说起,关于自己的家世,以前他是几乎不提的,或许是到了晚年,上了年纪也就想开了,这才没有回避。

妻子王平权本来不想打扰两人的访谈,但是一听丈夫要谈及自己的家世,她心下也是好奇,赶紧找出笔记本,拿起笔坐在一旁,静静听着。

王力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王家六代都是秀才,其父亲名叫王宗沂,也是个秀才,虽说往后再没中过举,但也混了个小官,当了一段时间的公务员。

至于为何从体制内出来,在老家当了一名小学校长,其中缘由,连王力也不甚清楚。

王宗沂二十出头的时候娶了个女子,姓严,具体名不详,两人结婚后不久,严氏就病故了。打这以后,王宗沂往后的20多年就一直独居,没有再娶,他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

到了五十岁这年,好友给他介绍了一个活,去隔壁的宝应县,在一户姓汪的大户人家当家庭教师。这可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包吃包住还有薪水可拿,50岁的王宗沂这才算是稳定了。

在汪家待上一段时间,汪家的老太太觉得这个教书先生才学不错,人品也不错,看他一直形单影只,身边没个女人照顾着,也是起了恻隐之心,就把家中的一个使唤丫头许配给了老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姓朱的使唤丫头,嫁给王宗沂的时候只有20岁,她也正是王力的生母。

两人婚后不久诞下一个大胖小子,王宗沂半百得子,那是喜不胜喜,给儿子取名为“王光宾”,这也是王力的本名。

在往后的几年,朱氏又生了一儿一女,二儿子名叫王光宵,晚年的生活江苏盐城;小女儿名叫王光安,战争年代参军入伍,在第二野战军工作,后来随二野一路南下去到成都,也就在成都安家工作居住了。

小妹对王力这个大哥的感情颇深,在大哥病逝前的几个月,小妹看嫂子一个人在家照顾不来,就从成都来到北京,住在大哥家里,和嫂子一起照顾着时日不多的王力。

在父亲的庇护下,王力的童年是快乐无忧的,生活也是稳定的。长到十岁的那一年,父亲病逝;过了十来年,母亲去去世了。

王力打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主,再加上那是个动荡的岁月,王力也就越发的不安分。和大多数有志青年一样,他13岁的时候(1935年11月)加入了青年团。三年后,还不满18岁就加入了党(1939年3月)。

他的入党介绍人是谷牧,是一个大佬级别的人物。

三十年代末的时候,王力在东北军的668团一直做统战工作,那会,他一直用的都是本名“王光宾”。1940年,随着形势的变化,决定不在友军当中建立党组织了,于是,王力和一众同事就离开了东北军,去到山东工作。

在地方上工作,为了安全,谷牧给王光宾取了个化名“王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被安排在山东的《大众日报》工作,刚开始是担任记者,后面逐渐成为编辑,并被提拔为编辑主任。

在这期间,他的文才逐渐凸显出来,靠着手中的笔杆子,写了不少文章,也打出了一点小名气。

1943年,王力被调去担任《斗争生活》杂志的主编,在担任主编的期间,他写了一本名为《晴天》的时事小说,这本小说在当时的解放区十分流行,而他也再次打出了名气。

有意思的是,在署名的时候,他本想署名为“王犁”,后来嫌“犁”的笔画多,就取了个谐音“力”,笔画少,写起来还方便。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王力”这个自己随便取的笔名,在往后会成为自己一生的符号。

因为《晴天》这部小说的广为流传,于是,1945年他被调任到华东局宣传部,在教育科担任科长的时候,索性就一直使用了“王力”这个笔名。

叶永烈和王力的这次见面,与其说是访谈,倒不如说是两人之间的闲聊更为合适。

在一旁坐着的王平权也是听得兴起,丈夫这些过往的家世,她还是第一次听他聊得这么详细。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在王家的家长里短当中结束,这次会面,也让王力对叶永烈生出不少信任感,往后的日子,叶永烈也会从上海来到北京,看望王力,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也不少。

后记

或许有读者看完这篇文章后,会觉得很失望,怎么都是一些平淡如水的内容,咋就没有一些爆炸性的内幕呢?

很简单,倘若叶永烈是抱着深挖隐秘去的目的,那他一开口,多半会被王力给扫地出门的。不说王力、陈伯达、关锋这些名人了,就是咱们普通人,忽然来个人来窥探你的隐秘,那也不会获得好脸色的。

而且,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要了解一个人的全貌,那么他的家世、生平都是不能忽略的。

一撇一捺组成一个“人”字,这一撇是“客观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那一捺是“主观的学识、人品、观念”。

最后,声明一点,写下此文并非是要给王力翻案,他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过贡献,也着实犯下不少错误,我只是着笔于他的家世而言,给你讲述你不了解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