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联总理,苏联开始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面对资本主义。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中,赫鲁晓夫首次提出“三和方针”,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

这一方针的提出,为苏联与美国的紧张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也是冷战期间难得的“解冻”时期。

赫鲁晓夫执政后,频繁向美国传递信息,要求两国首脑会面,美国也从中嗅到了“解冻”的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美苏两国开始频繁互访,并在民间举办交换展览。表面看来一派祥和,但事实上,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对抗,从来都没停止过。

赫鲁晓夫访美背后,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

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式向赫鲁晓夫提出访问美国的邀请,赫鲁晓夫终于达成了两国首脑会谈的愿望。

他一直想向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下苏联的强大,也想改变西方人民对他“冷血魔鬼”的刻板印象。最重要的是,他想改善与西方世界的关系,达成美苏两大世界巨头和平合作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赫鲁晓夫在访美前夕做了相当多的准备。

首先,发射“月球三号”登月火箭,向世界秀了一波伟大苏联的科技实力,以此为访美谈判增强筹码。美国在绝对实力面前,也不得不承认苏联的强大。

接着,访问当日,在《真理报》上刊登“赫鲁晓夫今天起程”的特大版面,并乘坐图-114专机从莫斯科抵达华盛顿,通过展示图-114飞机来体现苏联国力的强大。

这里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原本赫鲁晓夫是不应该乘坐图-114前往美国的,因为图-114在完成首次飞行后,发动机就出现了细小裂痕,想要长途飞行,风险系数过大。

但图-114飞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机,也是苏联唯一一架可以从莫斯科直飞华盛顿的飞机,赫鲁晓夫希望从各个方面,向美国展示苏联的强大。

所以最后,赫鲁晓夫宁可冒着坠机的风险,也要执意乘坐图-114前往华盛顿。当飞机降落在华盛顿机场时,美国人民看到高达5米的图-114,无不震撼,苏联竟然造出了这么大的飞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图-114飞机从莫斯科直飞华盛顿,也有着不一样的政治意义。因为不久前,尼克松访苏时乘坐的波音707,就完成了8小时45分钟的不着陆飞行。较量,从出发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

除了展示国力,赫鲁晓夫个人也做足了准备。访问第二天,在向美国主要报刊的记者发表演讲时,赫鲁晓夫就表示,自己是和平使者的身份,希望可以通过这次访问,能够改善两国关系和巩固世界和平,这是他最真诚的愿望。

并表示,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人民选择哪种政治制度,是由人民自己决定的,别人无权干涉。这个真诚的发言为他赢得了美国媒体及民众的好感。

当记者问到关于“我们将埋葬你们”这一激烈言论的意思时,赫鲁晓夫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赫鲁晓夫表示,他说的“埋葬”并不是想要消灭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而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就像资本主义替换了封建主义,他相信社会主义也将取代资本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观点不合的问题,他也提出“和平共存,在资本主义世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美好建议。

赫鲁晓夫的演讲很成功,要知道,赫鲁晓夫是以“俄罗斯农夫”这一粗鲁又滑稽的形象,活跃在国际舞台。而前面的演讲及问答,都体现了他真诚、谦和的一面。

他对和平的追求及对自由的尊重,都很好的传达给了美国社会民众。在场记者都被他真诚的态度感染,尽管观点不一致,但对他的到来都表示了热烈欢迎。

当然,赫鲁晓夫访美,也不可能一直向美国传递友好的假象。因为他的本质目的,还是想借机让西方世界的人民看到社会主义的美好。所以很多地方,难免会有针锋相对。

在福克斯电影公司举办的盛大午宴中,斯库拉向赫鲁晓夫致辞,介绍了自己如何从一个底层员工,做到如今总裁的位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他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生活变得如此美好,言词间难掩对资本主义的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赫鲁晓夫也非常聪明,他没有从正面反驳库斯拉,而是介绍起了自己的经历,最后说:“我现在成为了伟大苏联的总理。”总裁与总理,哪个更辉煌,不言而喻。

赫鲁晓夫借着这次访美机会,不仅让西方世界看到了苏联国力的强大,也让西方人民了解到自己亲民幽默的一面。

只是在最后三天的“非正式会谈”中,双方并没有促成什么实质性的友好合作,但还是使一触即发的柏林问题得到了缓和,也算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做大贡献。

赫鲁晓夫访美,缓解美苏紧张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赫鲁晓夫访美的最后一个行程,是在戴维营别墅与艾森豪威尔进行非正式会谈,会谈内容包括苏联与美国在国际和平问题上的立场及看法,及两国科学文化交流的促进。

但由于美苏两国都是站在自己国家的角度争取最大利益,使这次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裁军问题,赫鲁晓夫建议拆除在他国建立的军事基地,并撤走驻军人员,以此来创造持久和平的条件,消除二战所带来的战争阴影。赫鲁晓夫希望通过这次谈判,可以与艾森豪威尔达成一致的观点,最好能签订两国友好协定。

但由于美国在他国建立了众多军事基地,而且派驻的军队也比苏联要多的多,艾森豪威尔认为这一建议对美国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拒绝了赫鲁晓夫的建议。

而在关于核武器的问题上,艾森豪威尔建议两国停止一切相关研究,但苏联在核武器方面的研究落后于美国,所以赫鲁晓夫也拒绝了艾森豪威尔的建议。

最后关于德国及西柏林问题,艾森豪威尔表示美英法需要保障他们在西柏林的地位,苏联不能单方面决定西柏林的归属问题,美英法也绝不会把西柏林让给苏联或者东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1月时,米高扬曾代表苏联对东柏林问题下达过“最后通牒”,使西方三国相当不满,赫鲁晓夫对此也作出了相关解释,认为西柏林的问题必须解决,但不希望再与战争相关,希望可以恢复谈判。

最终艾森豪威尔同意重新召开四大国最高级会议,与苏联一起寻求符合各国利益并且能维持和平的解决办法。这使一触即发的柏林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虽然这次“友好会谈”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成果,但也向世界传达了两大世界巨头在寻求和平共处的美好信息。

《苏美联合公报》在赫鲁晓夫访问结束后,做了相关报道。报道为此次访美作了美好意义的总结,双方一致认为:“一切没有解决的国际问题,都不应当通过运用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而应当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道中称,两国领导人都肯定了这次会谈的意义,会谈有助于双方了解彼此的动机与立场,也有助于促进和平事业的发展。报道中也提及了核武器及柏林问题,指出双方正在共同寻求解决办法,以维持世界的持久和平。

最后报道还提及了美苏将加强两国之间的科学文化交流、发展经济合作和双边关系等。此次交谈被称为“戴维营精神”,为美苏和解,缓解冷战危机提供了条件。赫鲁晓夫回国后,也大力宣扬“戴维营精神”。

除了最后三天的会谈不是很完美,赫鲁晓夫在前面9天的访问中,完美地扮演了和平使者的身份。他向美国民众传达了和平、自由的美好愿望,迈出了美苏关系缓和的第一步。

9天时间里,赫鲁晓夫先后访问了美国的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地,在这过程中极力宣扬美苏两国友好合作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联合国总部大厦,赫鲁晓夫向在场的80个国家代表发表了演讲,其中也提到了裁军问题,可以说赫鲁晓夫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争取世界和平。他还建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席位,为中共争取合法权益。

赫鲁晓夫还参观了美国国会,工农企业,科学研究机关,让他看到了美国在工业及农业方面的成就。尤其是美国农业的发展,杂交玉米受到了赫鲁晓夫的关注,他询问了很多玉米种植的相关问题,希望可以学到美国的玉米种植技术,以缓解苏联粮食的紧缺问题。

除此之外,赫鲁晓夫还会见了美国众多政要,实业代表及社会名流,还与美国的工人及农民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赫鲁晓夫高度赞扬了美国的求实及进取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美国,赫鲁晓夫也感受到了美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他们欢迎赫鲁晓夫的到来,自发守候在赫鲁晓夫经过的地方,高举“和平”、“友谊”等旗帜,还向赫鲁晓夫送出礼物,以代表他们的敬意。

赫鲁晓夫的访美活动,使美苏两国的紧张关系得到了一定缓解,使爱好和平的民众看到了一丝曙光,世界人民希望维持长久的和平,远离战争。赫鲁晓夫采取的也正是和平外交政策,这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赫鲁晓夫访美,使美苏两国改变了对彼此的固有印象

自从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形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后,美国民众在一些政治观点的宣传影响下,对苏联等国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认知。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群野蛮落后的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权利,苏联更是一个随意扩张挑衅的“邪恶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民众对这一形象的认知,苏联并不是“铁幕”那端的“可怕怪物”,他们的领导人也是有血有肉,是尊重自由,追求和平的伟大领袖。

赫鲁晓夫利用这次访问,改变了美国人民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看法,他个人真诚又乐观的态度,也感染了美国人民。

美国的电视、报纸等媒体,都客观报道了赫鲁晓夫的此次行程,对于他关于美苏友好合作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均给予了肯定。民众对赫鲁晓夫随性、油滑的个人性格也充满了好奇与喜欢,甚至对他不停的宣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接受良好,即使观点不一样,但民众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善意。

赫鲁晓夫也在此次行程中,对美国的社会、工农业有了多方位的了解。对美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最真诚的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赞扬美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美国人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这种富裕的生活迷住了他的心。

但他也不忘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相信在共产主义思想下,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实现自身价值,并且人们的自由也能得到最大的保障。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苏联的工业也一定能赶超美国。

赫鲁晓夫最惊讶的还是美国工农业的发展,除了杂交玉米的巨大产量,他还看到了美国在家禽生产、宰杀等方面的工业化发展,及制作成产品的各种工艺,这一切都使他产生了“向资本主义学习”的紧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回国后,就开展了“玉米运动”,希望通过学习美国的种植技术改善苏联内部的粮食紧缺问题,可惜的是,最后由于土壤气候等问题,“玉米运动”并没有取得重大成果,还使赫鲁晓夫在这件事上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笑话。

但不可否认的是,赫鲁晓夫此次的访美活动,也使他了解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所以回国后,他想“利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积极因素,并把它应用到社会主义的土壤中去,最终得到社会主义的成果”。赫鲁晓夫实践了,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的出发点是理想而又美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自从赫鲁晓夫上台,他就采取和平外交政策,积极的与资本主义国家首脑会晤、谈判,以达到他“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的目的。

但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立场不同,很难使美苏两个国家的步调成到一致。赫鲁晓夫这次访美之行,美苏两国的关系虽然没有实质性进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的作用,也向世界传递了双方都在寻求长久和平的解决办法,为促进世界和平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1959年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互访及美国社会“苏联形象”的建构》_张建华

《论1959年赫鲁晓夫美国之行及其影响》_李华

《越洋巨鸢——苏联图-114远程客机》_司古

《赫鲁晓夫访美对和平的重大贡献》_李朝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