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lischanged,sealischanged”(解锁)。三年来,新冠犹如一座大山压在人们的头上。所以在解封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仿佛卸下了身上的枷锁,兴奋无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北京等地坐火车都不查核酸和健康码了。虽然少了这些繁琐的程序,但人们仍然没有放松警惕,更没有提高防范意识。部分乘客直接穿着防护服出行,可能会觉得没有层层防护,会变得更容易感染,所以比以前更要注意了。

专家:放宽后的未来一两个月内,难免会出现大规模感染潮的影响,因为马上就要元旦和春节假期了,而且到时候会聚集更多的人,很多地区不会做核酸,不会查健康码,所以感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毕竟,人员的大规模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许多不在家的人不得不赶回家过年。因此,可能会导致整个疫情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时候,无论是弱势群体还是医疗系统,都可能面临严峻的考验。

感染有什么症状?

如今,虽然有很多人被感染,但中国有14亿人口。按比例来说,被感染的人数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或者担心。如果他们被感染,会发生什么?什么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部分检测呈阳性的人是无症状感染者。但是,一旦确诊,他们还是会有很多地方不舒服,有点像感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会咳嗽,呼吸痛,还会发烧。有时体温可达39度。几天后,体温下降,症状逐渐减轻。还出汗。看到有人发帖说自己被感染了,感觉很不舒服。他们第一天几乎没有什么症状,但是第二天就发烧了39.5°C,整个人感觉火辣辣的,浑身发麻,而且四肢会感觉无力,全身也会有不适感疼痛。简而言之,就是头晕、头痛、全身酸痛。

到第四天,气温才降到37.8℃。我晚上咳嗽得很厉害,喉咙也痛。第五天终于不发烧了,但还是有咳嗽、喉咙痛的症状。服药后,好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被感染无可厚非,难受也无可厚非。即使一个人没有被感染,当感冒发烧达到39度时,也会让人感到非常难受。我出现了幻觉,总觉得有人在用蚊帐打我。当时,我很害怕,脑子里一片茫然。经过治疗退烧后,这些症状都没有出现,所以我也很怕发烧。

同时,也有人表示老人小孩身体不好。他们是最不舒服的。他们不仅发高烧,而且全身剧痛,甚至骨头都疼。如果感染了,只能居家隔离,药也可以在网上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经验来自网友)

如何区分新冠类型

新观点分为无症状、轻度、普通、重度、危重

1、无症状

无症状检测结果也为阳性,但无不适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无肺炎表现。

2.轻型

轻型有低热症状,但临床症状较轻,乏力感不明显,也有轻微的味觉和嗅觉障碍。

3.普通型

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肺炎

4.重症病例

持续高烧、呼吸急促,影像学显示病灶明显扩大。

5.危重型

危重型表现为呼吸衰竭、休克,合并其他脏器功能衰竭,需入住ICU监护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说新冠要改名

另外,专家说新冠肺炎要改名。我们都记得,这个病刚出来的时候,被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12月5日,新华社发文称:“我们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中医药学会感染学分会主任委员顾晓红表示,与十多位副主任达成了共识。新冠肺炎是时候换个名字了。改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Omicron病毒的致病性在降低,应对能力也在增强。

而且专家表示,认定为肺炎是不准确的,因为有些人被感染了,但他没有肺炎,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现在病毒变异了,肺炎减少了,现在主要感染上呼吸道,所以应该改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的人该怎么办?

现在很多地方都放宽了,专家也说感染的风险会增加,那么老百姓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要说清楚。虽然说放开了,但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聚集。出行必须戴口罩,乘坐电梯也可以戴手套,按电梯时可以起到隔离作用。

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护好老人和小孩,因为他们的抵抗力是很脆弱的。虽然病毒已经减弱了,但是一旦老人和小孩被感染,会很不舒服,所以他们会更严重!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发布了优化疫情防控的十项新举措,以及居家隔离的指导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隔离尽量住单独房间,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家人接触,不让他人探视,但如果症状严重,可以联系居委会成员前往去医院就医,无症状或轻症者居家自我隔离。

总之,未来我们可能会面临大规模的疫情,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预防感染。不要以为真的放松了就可以不戴口罩随便聚会,万一被传染了,也不要紧张焦虑。大家一定要保持平常心,因为病毒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专家表示,家庭抗原检测可在5至7天内恢复正常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出时,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如果感染者居家隔离,症状加重,需要外出就医时,尽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自驾或拨打120。广大市民尽量佩戴N95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