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兄莫名其妙地找自己「借抗体」后,晓婷突然意识到,师兄可能正在做跟自己「同样」的实验。

今年博二的晓婷,已经沿着自己目前的思路,将手头的课题做了一大半。晓婷的课题虽然和师兄的课题乍看不同,但是底层套路有些相似;也因此,她为了让自己的课题更具「创新性」,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带着疑惑,晓婷先试探着询问师兄是不是在做「离子液晶」的实验,但奇怪的是,师兄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反而一直问她的文章什么时候能投稿,实验做到什么进度了

而在终于得到晓婷今年文章就要投稿的信息后,师兄才承认,他确实在按照晓婷的「创新点」进行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兄表示,自己也是无奈之举——眼看毕业在即,导师却一直说他的毕业论文没有创新点;但若是用晓婷的思路接着做下去,毕业论文就能完整而「创新」地串起来。

晓婷很生气,她不明白自己的实验思路怎么就被他人这样堂而皇之地拿去了。她问师兄,这是不是导师授意所为,却只得到了顾左右而言他的回答:「自己一定不会写成论文发表,这只是为了毕业论文的完整性」;

面对晓婷不断的追问,师兄最终只扔下一句:你不要在这里咄咄逼人,我不差你这个文章。

写在毕业论文里就不算学术不端吗?

当晓婷还在犹豫要不要告诉导师时,在接下来的一次组会上,师兄就先一步汇报了这部分内容。毫不意外,师兄陈述的内容与晓婷的实验思路一模一样。

汇报完,办公室里的气氛开始变得尴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晓婷一直在做的实验内容。

最终,导师在听完晓婷的陈述后,还是决定,为了让晓婷的师兄顺利毕业,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写在毕业论文中,但是不能发表成论文;且毕业论文要让晓婷看过后,大家一起审核才能送审。

可晓婷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发表成论文才算学术不端,写在毕业论文里就能被允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让晓婷无法接受的是,师兄得到「可以写在毕业论文中」的许诺后,不但没有感到羞愧,甚至仍不满足,不仅威胁晓婷还暗示课题组中的其他同学为此事站队。

左思右想后,晓婷给导师发了一条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到信息后,导师终于做出了决定,他告诉晓婷的师兄,不要再用晓婷的实验思路,也不要做相关的实验,更不可以写在毕业论文或发表。

被同门剽窃了idea 的故事在社交网络上并不少见,有人在组会上汇报完后转头就被师兄剽窃,而自己直到师兄论文提前发表后才知道,有人毕业多年后才发现自己的论文内容被同门原封不动地剽窃发表,还有人自己做到快结束的成果直接被导师拿去「送」给别人。

与之相比,晓婷在课题组中遭遇的「恶性剽窃」事件似乎有一个稍好的结局,朋友都说她的处理很及时也很勇敢。

晓婷表示,自己只是在反复权衡下,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做出了应该的努力。「没有什么勇敢不勇敢的,这是自己的汗水,自己的努力,为了这个实验付出那么多,只有经历过才能明白。」

「未雨绸缪」的同门剽窃

「学术交流」本是学术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学术交流固然会有「idea 剽窃」的风险,所以在学术交流会议中学者们往往会留一手,可是在汇报进展的组会中,当交流的对象变成了仍需要指导的研究生时,如果同门之间存在idea 剽窃的风险,研究生们汇报进展时也「留一手」难免会导致因噎废食。

因此导师对于团队内部恶性竞争的处理态度十分重要,在第一次发生时就做出严厉惩处的表态,才能有效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对于培养学生规范的学术诚信意识也很有帮助。

南科大一位副教授曾针对类似的问题在知乎表示,导师有义务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可以让学生做不同的课题来避免大家直接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知乎

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伊杰玛•奥帕拉也曾遭遇过 idea 被人剽窃失去申请基金机会的痛苦,她曾在 nature 撰文分享如何规避这种情况的发生:

第一、将研究成果提前发布在开放科学平台,提前发布预印本,可以将你锁定为研究成果的原始作者,为你的 idea 抢占一个「停车位」。

最近 Nature 也提出「注册报告」的投稿模式,,这种做法可能会被期刊「独家锁定」。但总的来说可以最大程度保护思路的原创性。

第二、在课题组内应该事先就严格规定 idea 共享的界限以及不同位置的作者身份需要承担哪些工作,什么算作共同作者以及怎么做才能获得共同作者身份。

第三、课题组内需要建立「信任圈」氛围,可以开诚布公地交流想法,而不用担心被盗,彼此之间是支持者和协作者,而不是竞争者。

*晓婷为受访者化名

图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