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快递小哥,却有勤劳的货郎,他们走街串巷,所售商品形形色色:玩具乐器、脂粉服饰、花鸟鱼虫、茶果蔬食……于当时的人们而言,这样一车或一挑货物有如至宝,是平淡生活里难得的一抹惊喜。这些热闹的场面,被定格于画中,无声地为我们讲述着古时候买货卖货的精彩故事。

货郎这一行当,古时已有,但货郎的人物形象,是从宋代开始才进入画家的视野。《货郎图》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流动的、活跃的古代生活画面。画笔下,货郎手摇蛇皮鼓,口唱“货郎儿”,或歇担,或驻车,笑迎手拈铜钱走来的妇人与小儿。画家用形象的手法告诉我们:他的到来,展开了一个奇异的、新鲜的世界。

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了。

李嵩为钱塘(今杭州)人,少时乃木工出身,后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历任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待诏,却难忘故乡土,所画人物皆为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题材也皆是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李嵩《货郎图》左下角有一行画家自题:“嘉定辛未李从顺男嵩画”。从顺,也作从训,即李嵩养父。嘉定为南宋宁宗年后,嘉定辛未即嘉定四年(1211),李嵩作此画时正值中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嵩创作的《货郎图》共有四幅传世,其中表现最为丰富、尺幅最大、人物最多的要数故宫博物院的这一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画早年秘藏于清廷内府,末代皇帝溥仪逃亡出宫时,随身携至东北,再后来辗转流落于世,最后成为故宫收藏的国宝级文物。

虽然是八百年前的情景,却恰如昨日,一派乡村野趣,自由自在。李嵩画的货郎挑担摇鼓吆呼而至,引得狗吠连连,乡童村妇拥呼而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地弯着腰,刚一放下担子,早已经被几个性急的儿童围住了。货郎应接不暇地照料这个,接待那个,真是忙煞货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面靠前的两个小孩拉扯着,也许是懂事的哥哥不希望弟弟乱花钱,最右边手提葫芦的小孩或是因着急给家里送酒只好错过这次“展销会”,但内心又犹豫不决。右边妇人,人尚未到跟前,就提前扬手招呼,生怕东西卖完了似的疾速前行直奔货郎。

货担里面有什么

货担里面有什么

细看货郎担上百货杂陈,商品琳琅满目,这为物资匮乏宁静平和的农村生活注入了一缕惊喜。那么,货郎担上的货物到底有哪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嵩对货郎身上挂满的物件、货担里货物的刻画令人叹为观止,精微、纤毫毕现,且有条不紊、无一雷同。左侧货担的右下角有“三百件”的字样,可以想见画家想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表达世间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说可辨识的百货器物就已十分丰富,让人目不暇接,仿佛一幅中国古代百货博览图。日用品有瓷器、扇子、针线、瓦罐、竹篓、拂尘、茶碗、缸、盘、扫帚、马扎、草帽、斗笠、篮子等;饰物有珠串、簪子、钗、八卦符、鸡毛掸、铃铛、穗子等;玩具类有拨浪鼓、风车、风筝、葫芦、面具、彩旗、不倒翁、噗噗噔、香包、鸟笼、小鸟、香包、泥人、小灯笼、球杆等;甚至还有农具锄头、铲子、竹耙等;吃的有瓜果、糕点、米酒、醋、萝卜、茄子、青菜、包子和田鸡。

网上有人将货担上的众多货物标注出来,这是份仔细活。

图片来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土产

货郎的担子上自然也少不了佳肴美酒。画作显著位置上打着“山东黄米酒”的旗号。

酒旗上所说的山东黄米酒亦称“罗酒”,是山东特产,有别于南方黄酒,南宋时驰名京城。密、青、莱等州(今天的山东诸城、青州、莱州)是宋代山东酿酒业的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同样显要的位置,货郎还悬挂了盛满酸醋的醋葫芦。将二者放在如此显要的地位,想必也都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商品,就是现代人看了也不免要流口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物

货郎腰间挂着田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面担子的第一层是包子,第二层可以清楚的看到萝卜和茄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担子的底层是青菜和萝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具

在货郎担子上,有比较齐整的饮茶器具,包括风炉、执壶、注子、茶匙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皇室到民间,皆以饮茶为尚。还出现专供饮茶的茶馆,即便在乡间,也有满足行旅需求的茶铺。

玩具

噗噗噔,是用玻璃吹制而成的,像个喇叭,底部做的很薄,上面正中处有一个细长的吹口,对其一吹一吸,底部就会发出“噗噔噗噔”的声音,连续吸吹,便响个不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摄于首都博物馆“日下春和”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摄于首都博物馆“日下春和”展

《货郎图》中有三种鼓,货郎手中的咱们后面再说。

在扁担后侧有个高级的,四个鼓串在一起,下面的最大,越往上鼓越小,鼓面的方向也不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藏的比较深,在货郎的头顶上,插着一个微型小鼓,鼓上还立着一只鸟,装饰性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边担子最上面的是喜鹊,下面还有一只装在笼子里的鸟,颇似鹩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节物品

上元节:灯笼、滚灯、灯球

灯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灯笼

后面担子上有个竹编的球,便是小滚灯,便于携带。滚灯起源于南宋,用竹篾编织,有大中小三种尺寸,大的直径有一米多,小的就像足球那么大,在竹球里放上一个点燃的蜡烛,就是滚灯了,滚灯绝技就是无论怎么玩都不能让球里的灯灭了。滚灯表演在江南地区流传至今,余杭、海盐、奉贤等地的滚灯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滚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滚灯

妇女头上的小球状装饰物应是宋人笔记中所说的“灯球”。元宵佳节,将“蛾儿、雪柳、黄金缕”以及“灯球”等首饰簪插满头的女人们,“春衫袅娜,轻蝉扑鬓”,是临安城中比上元明月更加美丽动人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节:纸鸢与纸鸢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边的担子上有鸟形风筝和瓦片形风筝。风筝在宋代是节日玩具,清明节时,百姓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待风筝飞到最高处把线剪断,希望能够带走一年的霉运。

缠风筝线的器具被称作纸鸢桄(音逛),清明时节,少年郎在断桥上放飞纸鸢,用风筝线相互剪截,谁的风筝线被截断了便输了比赛。

七夕:磨喝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面担子的第三层可以清楚的看到磨喝乐,这是七夕乞巧节的玩具,磨喝乐是用来祭祀牛郎织女的,妇女们也供奉来求子,宋代,制作磨喝乐最有名的地方是苏州和杭州。《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苏州袁遇昌制作的六七寸的泥人价格差不多要四两黄金。

电视剧《梦华录》中,陈廉曾拿着好不容易买到的磨喝乐,开心地来到桂花巷找招娣。

《梦华录》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梦华录》截图

重阳:彩旗

宋代的重阳节流行一种带肉丝的甜味蒸糕“重阳糕”,以及用五色米粉、栗子肉泥和蜂蜜做成狮子和胡人形状的“狮蛮栗糕”,这种节日限定款点心常用小彩旗装饰,以增添节日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货郎人的多重身份

货郎人的多重身份

除了卖日常用品,还兼着江湖郎中、风水先生、兼职代笔、流浪艺人。

江湖郎中

货郎项下挂一环,上悬齿目标识,眼型图案出现在货郎身上,还有腰间的耳朵的模型。

眼睛图案大家一定不陌生,在之前分享的故宫《眼药酸图》中人物的衣服上有大小不等的20多个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药酸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药酸图》

货郎身上或担子里还有众多医药招牌,比如腰间挂着圆形病字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担下悬一笠,当系货郎备雨天自用者,斗笠上书“攻医牛马小儿”,则又兼兽医与小儿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水先生

货郎的担子上这些和看相算命先生有关的物件,可以推断出货郎还会卖卦。

罗盘、法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诵仙经”招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崇尚道教,“诵仙经”是道教仪轨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诵仙经”,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免不了长期的系统的学习。有人说货郎即便不是道士身份,至少有在道观长期修行的经历。也有人说货郎可能只是在兜售经文而已。

“明风水”招牌、龟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兼职代笔

杂写文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杂写文约

宋代乡村的识字率相较于唐代有所提高,但“文字工作”仍有相当的市场。

流浪艺人

拿在手中的鼗(音陶)鼓是郎行商的工具,靠发出的声音吸引妇女儿童,前面担子上也有同样的,但稍大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鼗鼓不仅是叫卖的伴奏乐器,也是宋代杂剧的常见道具,宋人笔记中记载,杂扮表演的别称为“捻哨子”,即摇拨浪鼓。

货郎身后别着两把扇子,一把是圆形大蒲扇,还有一把是菱形编织扇,还有一把写了字的芭蕉叶型的扇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的杂剧演员身后常常插着一把扇子,上面写着其扮演的杂剧色种类或承担的角色功能。如在故宫藏宋人绘《打花鼓图页》中,其中一人背后插一扇,中开,上书“末色”二字。还有故宫收藏的宋人绘《卖眼药图页》,一人腰间别着一把破旧扇子,上书“诨”字。走街串巷表演杂扮的流浪艺人,宋人称之为“路岐人”。

《打花鼓图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花鼓图页》
《卖眼药图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卖眼药图页》

画家留下的小彩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扇上的“旦淄形吼事,莫摇紊前程”字样,以杭州话阅读,刚好是“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取自五代时期历仕四朝、三入中书的宰相冯道《天道》。原诗为:“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淬,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这道谜语或许是画家留给细心观画者的小彩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