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头山有很多头衔,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书法家、诗人……但对于毛主席而言,他最初的愿望只是当一名教师,或者是新闻记者。

1921年初,毛泽东便曾说过:

“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

同一年年底,毛泽东又在填写《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职业调查表》时,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终身欲从事之事业”这两栏郑重写下了教育这两个字。而在“备考”这一栏中,他则详细写下了自己未来几年内的规划:

“所志愿之事业现时还只着手准备,预备三年或四年后个人须赴国外求学,至少五年,地点在俄,后回国从事所欲办之事业”。

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将教师这项职业当做自己终身的事业来看待的。从调查表中的内容可以窥见,毛泽东对于自己未来从事教育事业不仅目标坚定,更有着十分清晰的具体计划。

当教师这个心愿在毛泽东心中始终不曾消失过,他在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后,也曾多次提及当教师的心愿。即便到了晚年,也对自己曾短暂从事过的教员生涯念念不忘。

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国事繁忙,但毛主席始终惦念着老师徐特立。为此,他亲自给徐特立老师发去电报,邀请他来北京会晤。

徐老抵达北京后,来到了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住处。为了迎接老师,毛主席还专门准备了几样家乡菜:一碗湘笋,一碗青椒,两菜一汤。

毛主席充满歉意地说道:“老师,没有好菜请你吃呀。”

徐老笑着说道:“人意好,水也甜嘛。”

随后,毛主席请老师上座,徐老拒绝道:“上席应该你坐,你是我们全国人民的主席呀。”

毛主席郑重表示:“您是我的老师,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您比我更应该坐上席。”就这样,在毛主席的坚持下,徐老只好坐在了上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老在北京住了几天后,便告别毛主席准备回家。临别时,毛主席紧紧拉着老师的手,久久不肯松手。随后,他将自己的一件呢子大衣送给徐老。

徐老拿着这件衣服,心中十分激动。回家后,他将这件大衣交给妻子,嘱咐她要珍藏。此后,只有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上,才能见到穿着这件衣服的徐老。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因失眠脾气暴躁,对此,他曾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自我批评道:“告诉同志们,我毛泽东不可怕。我没想到过我会当共产党的主席。我本来想当一名教书先生,就是当教书先生也是不容易的呢。”

1957年4月,伏罗希洛夫率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来华访问,谈话中,毛主席对他说:“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不能断。情况天天都在变,离开了就不了解,工作也因此受到影响,出了差错。复杂,太复杂了。我不想干了,请你转告赫鲁晓夫同志,我想退下来当个教授教书去。”

伏罗希洛夫一听,急切地劝道:“这个问题牵涉甚广,还是再慎重考虑……”

“当主席太麻烦,我就是想要退下来当个大学教授。”

“这怎么能行,谁替代得了您呢。”

“我们党内还是有很多人才的,他们已经十分成熟了,不管从资历、声望还是能力上看,都不比我差。他们都能胜任。”

可见,教书育人的这个愿望多年来一直让毛主席念念不忘。

毛主席对书籍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着极大的乐趣。然而,钻研学术要花费大量时间,也许,只有在大学这个自由又充满着浓厚学术氛围的校园里,才能阐发出真正的、有价值的学术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毛主席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从未停下过讲课的脚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抗日军政大学、鲁艺和中央党校的三尺讲台上,都曾留下过毛主席的足迹。“我历来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当教员。”这是毛主席的情趣所在,也是他的优势所在。

除了想要当教员外,毛主席还曾对新闻记者表现出了莫大的兴趣。

解放战争期间,新华社播发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别了,司徒雷登》等一系列著名篇章,均出自毛主席手下。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依然继续为新华社写稿,如关于中苏建交、中国人民志愿军向平壤进攻的新闻稿。

据新华社记者成一老先生回忆表示:“毛主席每天为新华社写两三篇稿件并不稀奇,他就像是一位十分勤奋的新闻记者。毛主席写稿的速度很快,而且准确、鲜明、生动。”

毛主席还曾开玩笑似地询问新华社工作人员说:“在你们看来,谁是新华社最好的记者?”

大家互相看了看,会心一笑,答案不言而喻。

毛主席曾许诺说:“我辞去国家主席以后,可以有空闲给《人民日报》写点文章。”

从这些事实中,足以看出毛主席对新闻记者一职有着特殊的情感和钟爱之情。

新华社成立70周年之际,《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出版,在这些作品中,其中仅毛主席写的就有58篇。尽管毛主席跟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记者有所不同,但毫无疑问,他的确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新闻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