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中国宣布一款新型武器,那么美国智库就会重新推演“中国和美国开战”的模拟场景,并将这款新武器加进去,美国五角大楼官员把中国视为“战争对手”,作为美国忠实小弟日本自然也把中国看成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美国智库如出一辙,日本智库重点也是假设与中国开战的场景,中日战争一旦爆发,日本自卫队将联合美国舰队向中国军舰发动袭击。

近日印度媒体报道,2022年12月,日本政府批准一项高达320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它将用于开发射程超过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和滑翔飞行器,主要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N)军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几年,中国海军作战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大型军舰超过350艘,包括3艘航空母舰、8艘055型万吨级大驱、25艘052D型导弹驱逐舰、3艘075型两栖登陆舰,中国海军军舰的总吨位达到260万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自卫队海军实力也不弱,大型军舰数量达到154艘,总吨位约为50万吨,4艘直升机航母、1艘摩耶级宙斯盾驱逐舰、4艘金刚级宙斯盾驱逐舰和9艘苍龙级AIP潜艇等,要是将这些军舰摆在一起,阵容相当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说是直升机航母,但实际可以起降F35战机,但不管怎么对比,还是没有中国军舰阵容壮观,日本自卫队花重金研制针对中国军舰的导弹,这说明日本打心里十分畏惧战力不断提升的中国海军。

根据印度媒体披露:在日本新的国家安全和防卫战略中,将俄罗斯视为“严重的安全问题”,将朝鲜视为“比以前更严重、更迫在眉睫的威胁”,而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战略挑战”,日本这是把中国视为“头号敌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媒体报道,日本防卫省技术战略部Horie Kazuhiro博士表示,我们已经开始研发多种导弹系统,中日战争一旦爆发,日本自卫队将针对中国军舰发起“三重打击”,以削弱世界上最大的海军。

Horie Kazuhiro博士发布了“三重打击”示意图,示意图中一艘红色军舰视为目标舰(中国舰),三枚导弹飞向目标舰,分别由地面发射器、飞机和日本军舰发射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重打击,使用陆地发射器发射日本自主开发的5马赫高超音速导弹或者外购的战斧巡航导弹,向中国目标舰发动打击。

日本3200亿美元国防预算,包括要开发可互换弹头多用途巡航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和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 (HGV),还要外购数千枚挪威空对地导弹 (JSM)、美制AGM-158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 (JASSM) 和战斧巡航导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重打击,日本将出动世界上最先进的F35战机,向目标舰发射挪威空对地导弹 (JSM),或美国空对地防区外导弹 (JASSM)。

据了解,日本约有近200架号称“世界最强”的F35战斗机,F35战斗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制造,目前美空军共装备600架,日本装备数据仅次于美国,不得不说日本成为美国最信得过的“小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35战斗机隐身性能很高,日本Horie Kazuhiro博士认为,用它来执行摧毁目标舰的任务再适合不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重打击,日本军舰发射升级后的12型舰对舰导弹(SSM),目前日本有7艘驱逐舰配备了宙斯盾战斗系统,可执行12型舰对舰导弹(SSM)发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军事专家认为,中国航母战斗群、055型导弹驱逐舰战斗群拥有很强的防御能力,一枚导弹大概率无法击中,“三重打击”才有可能造成损伤。

但事实上日本专家想法太过天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每一艘军舰都装备先进的海红旗-9和及海红旗-9B防空系统,海红旗-9B配合雷达雷达系统,曾以100%的成功率拦截反舰导弹,拦截日本导弹也不在话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中国战力最强的武器并没有对外公开太多,例如中国“蜂群”系统,该系统控制成百上千架无人机同时发起攻击,“蜂群”系统还能配合军舰和战斗机执行特殊任务,起到护航和进攻的作用。

中国正在研发更强的“蜂群”系统,它将控制海、陆、空所有无人武器装备,执行攻击、侦察、防御、休整等所有任务,分析敌军薄弱点发起攻击,全程不需要人来指挥,人只需要坐在屏幕前“看电影”就可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蜂群”系统开启防御模式后,可防止导弹来袭,守护中国军舰,中国有歼20战斗机,无论速度、作战半径和感知能力都在f35之上,如果与日本f35战斗机狭路相逢,一发导弹就能击毁f35战斗机,它也能为中国军舰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自卫队以为用“三重打击”的方式就能击沉中国军舰,削弱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这其实是在异想天开,当然了,我国军方也不能轻视日本自卫队的作战能力,毕竟是世界排前五的军事强国。更有趣的科学资讯请关注唯一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