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我们年轻人的话题:#媒体评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

起因是今早有这么一篇推文《“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奋斗才是年轻人底色》,想看的点击蓝字看下,省流的版本其实就一句话:

一些年轻人分不清虚幻和现实,真的把自己的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就明显走偏了。
柳早,公众号:新京报“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奋斗才是年轻人底色

所谓的“媒体评”其实就是新京报评,而新京报是什么属性明眼人都清楚。即便抛开其一贯的歪屁股不谈,这次它也犯了和之前中国新闻周刊一样的错误。(详见浙江宣传文章《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信号》)

你单看它的全文逻辑似乎说得在理,还做到了数据打底、引经据典。但是,整篇文章散发的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气息简直是扑面而来。

你说的那些大道理,难道年轻人真的不懂?还用你专门强调?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玩梗,就你一个人认真了,还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这就不得不来一句:

“谢谢你,蒙古人。”

(蒙古人是蒙鼓人的谐音,指蒙在鼓里的人。当大家都在讨论某个热点事件,而你却一头雾水时,你就成为别人口中的“蒙鼓人“了。现在经常被反过来玩梗,即有些人科普一些大家都知道都看得出来的事,另外一些人则假装自己是第一次知道)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媒体之间的水平也是能对比出来的。像之前中国新闻周刊嘲讽了“小镇做题家”后,被浙江宣传不点名吊打;而这次出来怼新京报的媒体,是北京日报

这就有意思了,北京日报缩写就是“京报”,它推出的这篇反驳文章也收录在其“京报锐评”里。这么看下来,所谓新京报在“新”的方面比“京报”可差远了。

来看下北京日报这篇文章《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文章不长,但可谓是字字珠玑。

这才叫媒体嘛!真正为年轻人考虑,而不是当教师爷开嘲讽。

至于搞个词条说“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这叫什么媒体?这个针对对象的覆盖面也太广了。我们当然承认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爱逃课、一部分年轻人消极避世,但不能因此就搞话题说全体年轻人都不上课不上进。

试问——

  • 以陈祥榕、陈红军为代表的常年坚守在祖国边防一线寸土不让的年轻军人上不上进?
  • 以全红婵、陈芋汐为代表的刻苦训练不断突破自我为国争光的年轻运动员上不上进?
  • 以黄文秀、张桂芳为代表的奋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的年轻村干部上不上进?
  • 以邹彬、尹丹辉为代表的在工地苦练技术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年轻工人上不上进?
  • 以刘元杰、牛童为代表的扎根于田间地头肆意挥洒青春汗水的年轻新农人上不上进?

上排:陈祥榕、陈红军、全红婵陈芋汐黄文秀张桂芳

下排:邹彬、尹丹辉、刘元杰(背景太假哥)、牛童

而新京报文中的数据说,“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 310%;2月以来预订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明显只算了年轻人在所有上香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而没有算这部分年轻人在全体年轻人当中占比多少。

另外,今年寺庙门票订单增长迅猛还有个重要原因,这大家都知道。去哪玩不是玩?有些年轻人宅久了就喜欢去一些平时少去的地方,这有啥不可以的。

用网友的话说:“全天候什么都不干,一天8小时只上香的,那才不是当代年轻人,那是寺庙里的和尚。”

还有,难道你真觉得年轻人求神拜佛就是真信?虽然我们好几代人都是看《西游记》《封神榜》长大的,可不代表我们就会沉迷于这个世界观啊。

老话说得好,我中华大地不养闲神!这就颇具实用主义,哪个有用就信哪个,不拘一格,才不会懂不懂就反思、反思。

以上说了这么多,既有对心惊报傲慢说教的批评,也有对所谓年轻人不上进只上进的反驳。另外,我自己虽然对去寺庙求神拜佛不感兴趣,但也不会因此就觉得与众不同什么的。

其实说穿了,年轻人现在是互联网的主体,有些媒体随便发个文章挑拨一下情绪,自然就会引起争议,争议有了,流量就来了。这真的让人不齿,借用京海市早年扛把子徐江的一句话奉劝某些媒体:

而同样作为年轻人,我希望大家不要轻易被心惊报的说教给激怒,要看清这一系列事情的本质,去寺庙上个香本来就是个小事嘛,搞那么多名堂干嘛,年轻人不吃这一套

这件事北京日报站在我们这边以媒体同行的身份反击了,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水平质量高下立判,我想也是给我们出了一口恶气。

最后,自勉也是寄语我的同龄人们:

好好按照自己认真规划好的人生蓝图去过好当下每一天,该你努力奋斗的时候不要泄气,该你放松喘息的时候不要紧绷。不因外部干扰而过度焦虑,也不因自我设限而徒增内耗。

做好你自己,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