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骗了?在洪都拉斯建造了一座桥。一阵大风过后,桥还在,河水跑了。在1930年代,当地政府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吊桥,以方便当地居民的出行。

然而,由于中美洲雨季降雨凶猛,这座吊桥经常被大雨冲毁,政府只能反复修缮重建。1990年代,为了能够在不反复修缮的情况下建造一座桥梁,当地政府聘请了设计师团队在Cholutka河上重新建造了一座能够抵御巨大飓风天气的桥梁。但是大桥建成仅仅一年后,就成了全世界的笑柄,因为大桥变成了一座没有河流经过的桥。政府花大价钱建的大桥,原来是一座无用的“废”桥。到底是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都拉斯

洪都拉斯是一个位于中美洲的小国。它有一个热带气候。沿海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国土面积不是很大,只有11万多平方公里。

全国属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北部海岸和山区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3000毫米。部分地区受飓风影响,每年5-7月会出现“鱼雨”——即飓风将海里的鱼卷上天,部分地区又从天上抛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都拉斯位于大西洋沿岸,飓风频繁发生,受飓风影响较大。因此,桥梁的抗风能力非常重要。因此,位于乔卢特卡河左侧平原上的乔卢特卡市政府,专门聘请了一支日本施工队,设计建造了这座能够抵御一切飓风的乔卢特卡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olotkaBridge

新建的CholutekaBridge是由一家日本建筑公司建造的。该桥没有采用传统的悬索结构,而是采用小跨度拱桥的形式建造,呈白色,笔直。日本人非常自信地告诉当地政府,这座桥可以承受强烈的飓风,不会倒塌。

1998年10月,大西洋对中美洲最具破坏性的飓风之一“造访”了洪都拉斯。这是飓风米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飓风“米奇”移动非常缓慢。它在经过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时停留了很长时间,给中美洲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降雨。使这三个国家超过200万人无家可归,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高达60亿美元。

令人惊讶的是,CholutkaBridge没有受到任何损坏。还站在原来的位置上,只是Cholutka河已经不是原来的河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流改道

飓风过后,Cholutka河已经不在桥下,河水流到几百米外——之前修建引桥的位置。新建成的Cholutka大桥,经受住了飓风的考验,成为了一座不折不扣的“观景桥”。

Cholutka大桥怎么会突然改道呢?这是关于飓风米奇的。此前,飓风引发的强降雨引发了山洪暴发。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冲走两侧引桥桥墩,只留下桥身主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河流经过剩下的桥墩时,水速慢慢减慢,水中携带的泥沙逐渐在桥墩附近堆积,泥沙堆积越来越多。河水自然只能从旁边流过去绕道而行,一条新的河道终于就这样被冲刷出来了。

大桥顶住了飓风,却没能抵挡住洪水的冲击。部分桥墩被洪水冲毁,河水被卷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状态

搜索Cholutka大桥以查看飓风过后的照片。这座桥独自矗立在改道的Cholutka河旁边。如何重建这座“网红”大桥,也成为当地政府极为头疼的问题。要拆除重建这座好不容易建起的大桥,不说浪费人力物力,财政似乎也是个大问题。

当地政府也可以组织人力清理上游河道泥沙,理顺原河道,让乔卢特卡河回归原位。但没有人能保证下一次飓风来临时河流是否会再次改道。面对如此多的不确定因素,当地政府只能将这座尴尬的大桥原地踏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这座桥已经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每年都有游客前往洪都拉斯打卡,拍照留念这座尴尬的“观景”桥。这给当地经济带来了一些补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飓风“米奇”给洪都拉斯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们也应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应该充分考虑事情的方方面面,用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

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不可预测的。但是,像CholutkaBridge这样的尴尬事件是可以通过整治和调整相关的自然环境来避免的。我国的黄河自古就是一条容易改道的河流,为什么我国没有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季雨量充沛,正是黄河汛期。汛期,两岸泥沙被黄河冲走,堆积在黄河底。长此以往,河床上的泥沙会越来越多,堵塞原来的河道,迫使黄河改道。针对这个问题,我国修建了人工水坝和引水工程,截留泥沙,在黄河流域种植大量植被,稳定土壤,防止黄河决堤,出现了和Cholutka河一样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流改道,看似是单一事件,其实是整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的结果。从Cholutka大桥事件来看,我们还是要加大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两岸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只有控制好水土流失能否避免泥沙堆积河道,防止洪水携带泥沙冲毁桥梁和堤坝。河流治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