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传承至今已经二百多年历史了,然而一出京剧剧目的成功并不是一位角儿就能够促成的,要知道一出京剧剧目的成功需要主角、需要配角、更需要乐队,所以说在京剧界出现好角儿的同时,也出现了好的琴师、好的鼓师。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一位。

杨宝忠著名的京剧琴师、演员,其曾经受教于京剧大师余叔岩学习余派老生,并且颇有水平。

杨宝忠的演奏极富激情,勇于改革创新。他突破性地借鉴运用了小提琴的弓指法技巧以及创编了诸多经典的过门和垫头。他在伴奏时讲究因人而异,对不同剧情的唱腔采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使之衬托得体,珠联璧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杨宝忠先生的艺术生涯当中曾经傍过两位京剧名角儿,那就是马连良和杨宝森。其实后来他给杨宝森先生拉琴还真算不上是傍着,因为当时杨宝森先生的名气还真没有他大,然而称之为“辅佐”更好,也正是有了杨宝忠先生的琴、杭子和先生鼓才有了后来杨宝森先生的开宗立派。

但是在于马连良先生的合作当中绝对是傍着马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连良著名的京剧大师,老生马派创始人,其位列“四大须生”之一,我们都知道京剧界有前后“四大须生”这一说法,但是马连良大师是两次都位列其中,再有他还与周信芳、唐韵笙并称之为“南麒北马关外唐”,而在建国后的北京京剧团中他更是四大头牌之首和剧团的团长。

当初马连良先生和杨宝忠先生的合作也是珠联璧合,那么后来这二位为什么分道扬镳了呢?

其实很大程度上不怪马连良大师,因为杨先生确实腕太大了,有时候有些耍大牌,当然了在当时并没有这一称呼,说白了他有时候有些喧宾夺主,有时候抢了马连良大师的风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接下来聊一聊。

其一,那就是当时在表演过程中杨宝忠先生有时候过分的炫耀技巧,其中加入了许多的“花过门”,这一做法让马连良先生十分不满意,因为有时候这些“花过门”与剧情并不符合,观众虽然叫好但是也因此被带出了剧情。

其二,那就是“包银”的问题,也就是工资问题,当时杨宝忠先生的名气越来越大,所以后来二人也因为包银的问题产生了矛盾,最终分开了。

其三,那就是京剧演出之前杨宝忠先生都要从上场门单独上来,台下的观众也是热烈的叫好,但是这种做法在之前却是不存在的。只不过,这种做法也确实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因为京剧名角还没登台呢,结果琴师就要了一个碰头好,这肯定是抢了角儿的风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二位最终分道扬镳了,后来杨宝忠辅佐堂弟杨宝森开宗立派也是一个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