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已过,万物生发,蓉江大地,一片繁忙。

春耕备耕井然有序、人居环境日益优化、乡村旅游持续升温、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一幅幅生动画面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春风正起,暖意渐浓。赣州蓉江新区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着生机勃勃的新画卷。

人勤备耕,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谷口云千顷,村边雨一犁。在蓉江新区田间地头,沟渠陇上,处处是忙碌的模样。

在潭东镇宋塘村,村民曾宪金吃过早饭,便与儿子曾庆红商量今天的耕地分工,商量好后,一人开着一台农用拖拉机便分头行动。2022年,通过开荒、流转等方式,曾宪金父子全年种植水稻745亩,粮食产量达50余万斤。

新的一年,曾宪金父子打算扩大种植规模,添置了一台大型拖拉机和一台自走式四轮转向喷杆喷雾机。“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种粮有补贴,购买农机也有补贴,大大提高了我们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随着时令的到来,潭东镇迳背村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传统育秧方式劳动强度大、人力成本高,采用机械化育秧方式,生产效率高、出苗时间快、占地面积小,生产成本至少降低20%。”驻村第一书记邹县福介绍道,“预计早稻育秧1000余亩,助力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能有效带动闲置劳动力就业增收,也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粮食有保障,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才能平稳发展。为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盘活撂荒土地,潭口镇坳上村用现有资金购置了一批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并成立农机服务队,通过开展农机技术培训、提供劳务岗位,让村民收入和技能“双增长”。

“以前靠牛耕地,不仅累人,效率也低,现在家门口就有机械化服务,耕地、插秧、收割都轻松。”机械化耕作不仅方便,还节约了种田成本,农机服务队也成了助力粮食生产的“香饽饽”。

示范引领 人居环境整洁有序

向阳草木青,明媚春光暖。来到潭口镇龙塘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项目龙塘湾,“欢迎来龙塘湾过小日子”的标识格外醒目。

依托特有资源,龙塘村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村落生态,打造包含党史学习教育、非遗手工坊、特色小吃、院落休闲、儿童游乐、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也为本村及周边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在家门口就有一份工作,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家庭。”龙塘村村民廖幸玲、余金兰夫妻俩都在项目上工作,说起村里的变化,他们不由得喜笑颜开,“村里这些年变化可大了,马路修到了家门口,到处干干净净,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村容村貌是一个村的门面,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才会有人气。”过去,龙塘村生活污水直排、路面坑洼积水、私搭乱建等影响人居环境品质的情况时有发生,脏乱已是常态。经蓉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研究决定,龙塘湾示范点项目建设正式开启,对该区域开展道路工程、照明绿化、人居环境等方面改造提升,雨污不分流、路面积水等历史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从曾经的其貌不扬到如今的颜值刷新,龙塘村的华丽转身,是赣州蓉江新区探索创新举措,以示范点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同时,通过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完善建设发展思路,以示范引领,全面带动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产业支撑 乡村振兴欣欣向荣

依托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生态和区位优势,潭口镇江坝村正倾力打造一个城市后花园式的农耕文化园。

“整个项目投资4500万元,包含米果小镇、农夫集市、农耕文化体验区、红糖制作体验区、污水处理中心和50亩大棚蔬菜基地等项目。”江坝村党委书记赖春雷介绍道。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近年来,赣州蓉江新区以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持续提升林水生态环境为突破口,科学筛选确定农业发展产业,合理规划布局,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产业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形成传统产业巩固发展,重点产业突出发展,后续产业逐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业要强,必须突出品牌引领。赣州蓉江新区以“农艺产业示范基地+农旅融合发展基地”为总体定位,积极引进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的迳背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米花谷已成功“出圈”。

米花谷项目占地1008亩,总投资3.23亿元,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坚持原拆原建,因地制宜构建了现代化游乐设施。项目运营后,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体验农耕之乐、田园之旅。

“我们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每年都有分红,还能在这里做工领工钱,蛮好!”在米花谷打理蔬菜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景区人气火爆,许多村民瞅准商机,选择在家门口创业,销售土特产、办起特色农家乐,借着米花谷的“东风”实现增收。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市场”的发展模式,迳背村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赣州蓉江新区充分用好一方水土,开发特色乡土资源,将农业向休闲、旅游、养生、文化、教育拓展,把乡村的资源、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休闲体验、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乡村功能日益完备,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乡村振兴的动能更加澎湃。(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