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新闻说上海80后夫妻要平躺300万存款。昨天有报道说,一个24岁的年轻女孩,想通过节俭存钱,在40岁前攒够200万后退休。他们的目的相似,但出发点不同;80后夫妻已经有富余的积蓄,以为不会直接在后面打工,而年轻女孩想靠打工赚十几年的工资,40岁就不工作了。面对现实中巨大的工作压力,很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过这种想法,尤其是做投资的。最初的想法是通过投资来赚大钱,实现财富自由。但是想法是好的,现实却很骨感。简单算一笔账,年轻女孩的梦想很难实现,最大的原因是投资能力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看看新闻里那个年轻女孩的实际情况。她24岁,一个月能拿8000,从工资水平来说还不错。她自己做了“4500天退休倒计时日历”,目标是12年存200万。现在总资产65.6万,其中50万买了公寓,月租金收入2600元;剩下的15.6万买了稳健型债券基金。这是收入和资产。在支出方面,她已经把节俭计算到了不花钱的极致,这里就不赘述了。毫无意义。反正能省就省,能拼就拼。简而言之,基本可以实现,但是进不去出不去。

新闻里说了存钱的操作,这不是重点,但是没有细说存够200万的关键方法。但从以上情况,老孟可以简单推断50万公寓年租金收益为3.12万元,年收益6.24%;如果投资15.6万元债券基金,收益在5%左右。那么12年后,这一块的总收入将是租金收入53万元,债券基金收入12.5万元,总收入65.5万元,总资产131万元。另一部分是固定工资收入。如果未来12年工资保持在8000元,最终将节省115万元。两者加起来可以达到246万;除去中间的一些开销,40岁前攒够200万的资产还是可以的。以她目前投资能力5.5%的收益计算,一个月存款就能赚9100元,已经能够支撑一个不用工作的自由生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只是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她忽略了关键的一点,就是期间通货膨胀对资金的消耗。按照每年5%左右的货币通胀贬值,12年后,46%的资金会被通胀吃掉,也就是说,虽然当时200万的存款实际上只相当于现在的108万,相当于打了个折。月收入仅相当于现在的5000元,可能刚好满足她自由生活的最低需求;但这仅仅是开始。由于收入是用来应付工作后的生活,存款的本金会继续被通货膨胀所消耗。等她50岁,108万元贬值到58万元,月收入只有2600元。所以,40岁后退休,过自由生活的想法,几年后就会破灭。注意这还是理想情况,不考虑疾病和意外的风险。

乍一看,很明显年轻女孩的想法不靠谱。他们属于小白的投资理财理念,他们错估了结果。现实中,有这样简单想法的人不少,属于“学艺术不好,反而吃亏。”总结起来,她有几个严重的误区:第一,没有把通货膨胀考虑进去;二是投资能力不足,依靠5-6%的投资收益,刚好可以跑赢通胀,无法依靠这种投资实现财富自由;第三,收入和支出时间不匹配。年轻的时候,收入多,支出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收支关系会发生逆转,收入增长缓慢,支出逐渐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被“平躺”的论调忽悠,然后在该努力提高能力的时候选择了停下来。我想知道人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我不努力,我就会滑向更低的层次。当然这里的努力不仅仅是指工作,能力提升才能实现财富增长,这也是一种努力。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这种年轻女孩存钱的方法,基本上是定投的一种转型;老孟之前说过,定投并不适合所有的资产,她选择了最差的一种。

最后我也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也是给很多有这种想法的人一个建议,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资意识和能力,尽量做到年化收益10%的投资能力。我们再算一下,如果65.6万元按照年化收益10%计算,12年收益达到140万,总资产205.6万。加上工资省下来的115万,就是315万。考虑到通货膨胀,相当于现在的150万。按照每年的支出消化5%,把另外5%用来对抗通货膨胀,那么这笔存款就可以继续循环。当然,10%的年化收益不是每年都固定的,还不如多工作几年增加保障。

不要以为10%年化收益的投资能力很容易,这也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历练才能达到的;毕竟股神巴菲特这样的大神长期年化收益只有20%;不要相信那些短期赚百分之几十,一年赚好几倍的骗局。那些光鲜亮丽的只是为了勾引人,这是常见的割韭菜方式。做投资,要学点真本事,长期站在赢家一边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