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年的清明节和寒食节、上巳节为同一天,又赶上五虚和重日,和往年有很多的不同。

所以今年清明节要记得“3做和3忌”,得四季平安添福气。分别指的是啥事呢?

1·清明为节气

当太阳到达黄经15度,北斗的斗柄指向乙位时,清明节就到了。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春季的三个月,从立春开始进入寅月,从惊蛰开始进入卯月,寅、卯都属木,所以春季的前两个月是大地木气不断生长变强的时段。

春季的木气就是大地上的阳春温暖,所以立春之后,气温慢慢回升,草木萌出、候鸟归来,花儿盛开,春木的力量在春分前后到达顶峰,夏季的火气随之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清明开始,大地进入辰月,辰月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也是春木和夏火的交替之月。季节的交替都在土中进行,所以辰属土。清明作为节气,是春向夏过渡的开端,此时大地冬水力量彻底消失,天气逐渐由暖向热。

清明节气的三候分别是:桐始华;田鼠化为鹌;虹始见。清明到,阳气盛开而桐花开,田鼠属阴鹌鹑属阳,大地阳气盛而鼠隐鹌鹑出;虹为阴阳交会之气,清明出、小雪隐。

古籍《开元占经》中说: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行夏令,民多疾疫,时雨不降;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早降,兵革并起。

2·清明为节日

清明本来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指的是从清明到谷雨间的这15天;又因为人们在这期间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所以清明就又是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指的是清明当天。

古代民间用的火四季不同,春季用榆柳,夏季用枣杏,季夏用桑拓;秋季用柞楢,冬季用槐檀,新时用旧火则被视为不吉。

人们从寒食节开始弃旧火,在清明节晚上启用新火,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唐宋时期。

民间扫墓的习俗,源于古代帝王将相们的墓祭之礼,后来才被民间效仿成俗。最早墓祭的日子很多,比如朔望之日,上巳、二十四节气,社日、伏日、腊日等等,礼仪相当繁琐。到唐明皇时期,皇帝废止了其他时节的祭祀,只允许在寒食节上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寒食和清明离得太近,也就一起成为了拜祭扫墓的节日。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流行祭祀时烧纸钱的习俗。因为寒食禁火,烧纸就只能在清明节进行。久而久之,清明也就取代了寒食扫墓的传统,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3·清明三做三忌

三做:

一是插柳:柳树有辟邪驱恶的功用,佛家人也认为柳可驱恶,柳枝可度人,连菩萨的净瓶中插的都是柳,可遍洒甘露救人脱难。民间更有“清明不插柳,青丝变白头”的说法,称柳枝可以使人红颜不老,平安长寿。

于是人们就在清明节时头戴柳帽、门插柳条、以柳串食等驱虫袪疫,求一年平安吉祥添福气。

二是放风筝:古代风筝又称纸鸢、二月鹞等,是很多地方清明节的必备游戏物品。古人认为清明时节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春季阳气升,风自下而升上,纸鸢因之而起;夏之风横行空中,则树杪多风声;秋季阴气降,风自上而下,木叶因之而陨。

人们会把风筝放得很高,然后剪断牵线任其飞远,象征驱除晦气和病痛。也有人把难过的事写在风筝上,任它随风飘远,一并把烦恼带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荡秋千:秋千起源于上古时代,是人们采摘野果、猎取野兽时的必备技能,本来称“千秋”,后被人倒过来念为秋千,在一些朝代,清明节还曾被称为“秋千节”。

人们在每年的寒食和清明前后“打秋千”,认为清明的秋千打得越高越好,可以乘春季阳气飞腾,必能驱除百病百痛,日子越过越好。

三忌:

一忌远行、出财:清明当天是辰月的巳日,辰月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春为木,所以合成金局的巳、酉、丑日都是五虚日。古籍中称五虚日是四时逢绝之日,为物绝而损朽,不宜开仓出财,会有耗损。并且清明在闰二月十五月望日,不宜远行。

二忌焚火:今年清明和寒食在同一天,《夏小正》中说:寒食乃龙星亢之位,春属东方,心为大火,惧火甚,故禁火。这应该也是古代寒食禁火的最终原因,所以清明当天不适合上坟烧纸。

三忌争执、哭泣:清明节是癸巳日,巳日和亥日都是重日,重的意思就是重复,好事成双、坏事也成双。所以清明当天并不适合祭祖,争执、哭泣等,悲伤、失望等情绪也会被重复和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