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也迎来了最后的对决,毛主席为了抢占先机,制定出了攻占东北的计划,而对此,刘少奇在表示支持的情况下,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为了让事态更加有利,刘少奇提出了“放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此方针也为解放东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方针?在战争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呢?此事还要从国共两党的谈判说起。

假意合作,谈判破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下,无条件投降,递交了投降书,这也意味着抗战取得了胜利。

而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开始破裂,没有了外忧,内患就上升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想要将抗战胜利的果实据为己有,建立全国性的统治,而当时全国人民经历了十几年的战争,都渴望和平建国。

共产党始终是站在人民这边的,一直在争取两党之间的和平。早在抗战胜利的前夕,毛主席中召开了中共七大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对待国民党的问题上,毛主席表示要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企图,要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而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也召开了会议,蒋介石在会议上,公然抵抗了中共建立联合政府的建议。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表示:日本是我们外部的敌人,共产党就是我们内部的敌人,只有消灭了共产党,我们的任务才能达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日本大势已去,国民党军队就一直以武装力量针对共产党军,在6月2日,国民党军派遣以褚辅成为代表的7名参政员对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商谈的请求。

毛主席在复函中,表达了和平的意愿,甚至在一些条件上,愿意作出让步。

不过蒋介石去打着如愿算盘,他以和平建国为诱饵,邀请毛主席亲自前往重庆进行交谈。

一方面,蒋介石希望将内战的责任推卸给中共,另一方面,也为日后的战争拖延了准备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蒋介石的邀请,毛主席深知此去艰险,很可能被蒋介石控制。

可是出于建国的意愿,毛主席已经多次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如果再次拒绝,一定会被国民党拿来做文章,说共产党没有和平建国的意愿。

蒋介石不仅能借此引导大众的舆论方向,更能为双方开战找借口,这样一来,党这些年的辛苦将付之一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决定应邀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在出发前,毛主席特意让刘少奇代理自己的职位,还任命了多为骨干将士担任要职,毛主席此去,是做了最坏的打算的。

而蒋介石一方,也确实有过想要囚禁毛主席的想法,为此他还提前进行了部署,以备不时之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8月28日,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毛主席抵达了重庆。

蒋介石假惺惺的还未毛主席一行人举办了欢迎宴会,还亲切地称呼毛主席为“润之”。毛主席对于蒋介石这种套近乎的行为深感厌烦,可在表面上也是顺着蒋介石来。

这顿饭,周恩来吃得心惊胆战。很快,双方迎来了正式的谈判。在谈判中,毛主席再次提出了联合政府的意见,甚至愿意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只为与蒋介石达成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毛主席作出的让步,蒋介石毫不在意,在军队和土地的问题上不愿让共产党控制,只允许参与。

在土地的原则问题上,毛主席自然不肯退让,而蒋介石一心想搞独裁专治,双方的谈判因此陷入了僵局。

在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谈判后,双方还是难以达成一致,蒋介石也开始在背后搞小动作,周恩来总理为了毛主席的安全考虑,以谈判难以有结果为由,提出了让毛主席返回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给此次谈判一个交代,在毛主席回延安前,双方经谈判的记录整理成了一份书面文件,即“双十协定”。

其中有双方协商好的问题,也有未解决的问题。国民党政府也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方针。

当时迫于国际形势,毛主席此次前往重庆谈判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蒋介石如果真的囚禁毛主席,一定会得到社会上的谴责。

因此,面对毛主席即将返回延安,蒋介石也无法加以阻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毛主席一行人得以平安地回到了延安,此次谈判,令党中央的干部们十分担心,好在有惊无险。

通过此次谈判,毛主席也得知了蒋介石的野心,虽然二人已达成了和平建国的意愿,但也并不能表示,国民党就会按照这个来,以蒋介石的野心,他必定还要有下一步的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入备战,改变策略

在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就此从各地大量的调集军队,向解放区步步紧逼,刘少奇在与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人商议后,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方针。

同时毛主席也做出了夺取东北的决策。想要获得全国革命的胜利,东北是重中之重,只要掌握东北地区,中国革命就有了稳固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期间,黄克诚将军还给中央提去了意见,表示东北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党中央一定要尽快,并且尽可能多的派遣部队前往东北,以早于国民党抢占先机。

1945年9月14日,中央根据黄克诚的建议,从关内调去了11万军队,马不停蹄地前往东北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量军队抵达东北后,中央将编排部队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并任命林彪为总司令,指挥部队作战。

当时苏联的军队将日本关东军消灭后军占取了东北的各大城市,也有意向人民军提供有限度的支持,人民军得以使用日本军队留下的大量武器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也盯上了东北,开始派遣大量的军队进军东北。当时国民党军与美国达成了合作,美国派遣了大量的军舰支援国民党军。

不过在进入大连时,苏联方以“自由港不能用作运兵”为由,拒绝了载有国民党军队的军舰进入大连,这也使得国民党军队进军东北的脚步,不得不延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对此十分生气,在苏联的帮助下,东北很多地区都遍布了人民军的身影。苏联之所以帮助人民军,也是想在临走前卖个人情。

苏联与中方曾签署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一项看中的是共产党军队,可蒋介石却将自己的党派当成了一国之主,认为出于协议,苏联就应该在撤军之后,将东北地区交给国民党政府管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很快,苏联的举动就打破了蒋介石的幻想。当时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动乱,蒋介石因此也失去了抢占东北的先机。

在苏联从东北撤军后,解放军已经占领了东北多个重要的地方。东北有着十分特殊的地理位置,三面全是边境,山海关是入关并经之路,也是东北地区的命脉所在,而国民党军缺乏海军,想要登陆,只能走山海关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对于抢占先机的解放军来说十分有利,只需要在山海关地区布下重防,将国民党军拦下,就能在之后的双方的谈判中获得有利的地位。

当时处于不利地位的蒋介石开始病急乱投医,甚至将攻占东北的希望寄托在了还未撤军的日本军队身上,不过日本当时自顾不暇,自然不会选择再次冒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美国的帮助下,没有了苏联的阻碍,11月初,载着国民党两个军的军舰在秦皇岛登陆,很快就对山海关的守军发动了进攻。

本来处于优势的人民军,也渐渐失去了优势所在,这是因为在兵力上,国民党政府派遣的是最为精干的部队,大多都是跟随蒋介石征战多年,早已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况且领头的还是蒋介石的心腹杜聿明,此人在指挥作战中有着惊人的能力。而人民军多为新兵,没有什么作战经验。

在装备上,美军支援的重武器威力十足,而人民军虽然有着日本遗留的武器作为支撑,可威力远不及国民党军武器的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7万的人民军好不容易在人数上胜过了国民党军,却没能占取优势。由于实力悬殊过大,没过多久,国民党军队就攻下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坚守的山海关。

经此一战,也让人民军加以警醒,林彪当时在前线对战场上的情况十分了解,他在致电毛主席的电报中表示:

我军部队战斗力较弱,且都是新兵缺乏训练,远落后于敌军,没战几天就尽显疲态,武器装备也供应不上,敌军现对我方采取包围迂回的战术,我方恐无法有效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出问题后,林彪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为了保全其他地区的优势,可以放弃锦州地区的防守,将战线拉长,先突破敌军的包围,再将其逐个击破。

对于林彪的建议,中央经过多次会议讨论过后决定采取,不过这样一来,解放军就会在谈判中没有优势可言,毛主席的心中还是没有放弃打歼灭战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东北局势的改变,11月20日,刘少奇给东北局发了电报,他表示要将长春沿线的大城市让给国民党军,这一点与林彪的建议如出一辙。

此外,刘少奇指示东北守军应该迅速在东满、北满以及西满部建立稳固的基础。

将目光放在乡村和中小城市上,只要争取到广大的农村和中小城市,紧紧依靠人民,就能取得胜利。

刘少奇的方针被概括为了“让开两路,占领两厢”。

这项方针最终被中央采取,东北人民自治军根据此方针,集中改变了过去作战的部署,将主力军分散在东、北、西满地区进行根据地的建设,并发动当地的群众给予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党军队在进入东北地区后,由于人民军将战线拉长,导致国民党军兵力分散,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的状态。

而东北人民解放军由于“让开两路,占领两厢”方针的正确领导,得以保存了军队主力,并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同时,林彪依然在前线抵制着国民党军。

仅一年的时间内,东北人民军就将政权稳固,军队的兵力也得到了增长,为此后的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打响,东北解放

1948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会议,决定抓住目前的有利实际,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而首选的战场,就是已经建立稳固政权的东北地区。

当时的东北,是全国一位一座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的城市,还是中国重工业和粮食产区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无论出于哪种考虑,解放东北都是应该放在首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等人共同商议战略,决定先攻克锦州,再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法将国民党军包围在东北地区,然后将其各个歼灭。

蒋介石对东北的战局十分担忧,他想要让部队撤离锦州,好与华北地区傅作义的队伍汇合,这样进可以夺回东北,退可以撤往关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建议,固守沈阳,锦州长春三大战略要点,并将部队的兵力集中到锦州。国民党内部的军官大多都支持卫立煌的建议,可蒋介石始终坚持自己的决策。

9月,辽沈战役正式打响,国民党军队还没有将战略确定下来,趁着国民党内部争执期间,东北人民军已经将北宁路成功切断,孤立了国民党军队所在的锦州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此刻也只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将军队分成了两部分,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进攻,以支援锦州。

在经历了一天一夜的激战后,东北野战军切断了国民党军队的支援。9月15日,锦州城被攻破,国民党军溃败,想要撤往关内。不过党中央早料到了,提前将国民党军的退路堵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锦州攻克后,困守在长春的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看到国民党军已无翻身的可能,同时在东北野战军的压迫和争取下,最终于10月17日带领部下两万多名士兵发动起义。

在与解放军战士的里往外和下,4日后,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曾泽生的起义也给了国民党军当头一击,军内陷入了混乱,东北解放军乘胜追击,将国民党军队残余进行围歼,最终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几天后,东北全境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沈战役历时了52天,此战俘获了国民党少将以上的军官186名,剿灭国民党军约47万人,使得国民党军元气大伤。

毛主席更是开心地表示,大概五年就能打倒国民党政府。而实际上,我军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

东北的解放,离不开当初毛主席与刘少奇的方针,要是没有当时的高瞻远瞩,解放战争可能持续的时间就会长很多,事实也证明了,“让开两路,占领两厢”的方针是非常成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毛主席在军事策略上,除了自己有想法之外,更乐于去采取别人的建议。

在战场上,事态是千变万化的,经常需要联系实际,及时调整战略方针,在东北问题上,毛主席听从了林彪与刘少奇的建议,这也使得我军能够少走弯路,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而反观蒋介石,一意孤行,面对旁人的意见始终不接受,这样的政府也是注定走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