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造的计算器!”在“虚拟世界:科技与人文”课上,“玩家”们的声音此起彼伏,教师戴开宇和学生们正化身游戏角色探索“我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们进入虚拟世界中学习。本文图片 复旦大学

在“我的世界”里沉浸式学习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教室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高级讲师戴开宇指着屏幕上的虚拟世界提示道。在这堂课上,学生们都紧盯屏幕,敲打键盘,移动鼠标。

戴开宇口中的“教室”是沙盒型游戏《我的世界》,学生们坐在事先搭建好的座位上,教师则站在讲台前传授虚拟世界探索指南。

“一节课”结束,师生们走出“教室”,去课程的虚拟实验基地进行实践。

当学习场景移植到“我的世界”,虚拟世界成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开放学习场所,沙盒游戏变成了学习工具,PPT上的知识点变成了沉浸式的体验,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开宇在授课

在戴开宇的引导下,学生们还自己搭建了“我的世界”服务器,并尝试共同搭建出一个简易版的虚拟计算机。

2011级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季文瀚当年综合数字电路、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编译原理等知识,在“我的世界”中造出了一台包含几万个逻辑门,可以实现加减乘除、三角函数和矩阵运算的虚拟计算机。这一份课程作业在知乎上被上万人赞为大神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