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火是人们照明、取暖的重要来源,在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然而,由于古代的建筑物多为易燃的砖木结构,假如遇天干物燥或打雷天气时,发生火灾概率大,而且火势很难控制,因此古人对于火灾的防范非常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古代社会,人们是如何花式防火的呢?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是法律的严格规定,《殷王法》中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也就是说那时候如果谁敢把没有燃尽的灰烬随意丢在路上,那么对不起,这个人的就要被砍掉手,这可说非常有震慑作用了。毕竟,未经充分燃烧的东西,就会存在复燃的隐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号令》中这样记载道:“慎无敢失火者,失火者斩其端;失火者以为乱者车裂;伍人不得,斩;得之,除。”,这条规定了凡是引起着火的人、故意放火的人、包庇纵火的人这些人都难逃一死,处罚可以说非常严厉了。

而到了秦朝,人们对于火灾的防范同样十分重视。秦国法律规定:“弃灰于道脸刺字”,也就是说如果谁敢把没有燃尽的灰烬随意丢在路上,那么对不起,那个人便会受到在脸上刺记号并且涂黑的惩罚。

十六国时期官方提出夜间百鼓之后不允许百姓用火,否则将被处以鞭刑,造成火灾的,官员还要承担连带被斩,相关法律同样十分严厉。

除了法律规定,古代对建筑会有一些专门的防火措施:

首先,他们会采用一些不易燃烧的材料修建建筑,比如用砖石做墙面。同时他们会对那些容易着火的建筑进行特殊处理,比如在木材表面涂抹一层防火材料以提高它的耐火性。

其次,屋顶的屋脊两端会有吻兽,这是因为古人相信水系神兽代表辟邪、防火的寓意。

还有,他们会选择临水而居,或者在居住处附近开凿水井,方便生活用水,建筑着火时方便取水。

然后,就是在并排的建筑中修筑防火墙或者让屋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同时他们还在屋顶设置避雷装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在古代建筑里面人们会准备好装满水的水缸、水桶,这些储存的水平时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着火时用于灭火,一举两用。而且,这是从商代就开始了,古人可聪明着呢!

同时,古人为了防止有火灾,还专门成立了一些灭火组织。

早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政府就设置了专门负责防火、灭火的官员,他们被称作是“火政”。

从秦、汉时期开始,民间就陆续出现了专门负责处理火灾的组织,他们就类似于现在的消防队,不过他们不仅仅是防火灭火,还需要维持地方治安。

在宋朝的时候,政府为了防火,还专门成立了专业的救火队。宋朝政府不仅注重系统训练这些人,还给他们配备了水袋、棚索、锯、火背心等等灭火工具。

在当时,政府还修建了望火楼,安排专门的人值班,就是为了能第一时间观察到火情,及时灭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明朝,官方在一些城市特别组建了火兵,这些人主要是抵御战时敌军火攻和防范平时的火灾。这些火兵一般驻扎在城里建筑密集、人员流动多的地方,他们一般都配有藤斗、水桶、竹梯等救火器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防队逐渐也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常备机构,到了清朝中国就有很多水龙局,他们配备的灭火武器也是与时俱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除了这些,在古代,夜晚都有打更人员,口喊着“天干易燥、小心火烛”的口号,提醒人们对用火要谨慎、小心。同时,人民还设置专用的大鼓,一旦有人发现火灾,就击鼓召集大家过来救火。

中国古代的这些防火措施、思想,虽然可能在实际中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却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古人对平安的深深期盼。古代建筑防火措施的演变是一部消防史,也是一部科考史。古代建筑防火措施个个堪称奇迹,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