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美国知名电视节目《the bill walton show》的一期节目,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节目当中,嘉宾提到了一个极其特殊的角度:中国的教育体系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理工科,政府机构当中的高层也大都是工程师出身。

嘉宾的一番话出口,引发了全场惊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在美国政府官员绝大多数是由律师或职业政客出身,一百个参议员中,能够有工程背景的,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十个。

主持人沃尔顿甚至坦言:“这跟西方政客的理念完全不同。”

事实上,由理科人才出任高级官员并非是近年出现的现象,这一习惯从新中国建立伊始,便已悄然出现,蒋祝平便是其中的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曾参与两弹一星项目

蒋祝平是江苏宜兴人,出生自1937年,新中国成立时他才12岁,可谓是长在红旗下的第一代人。

蒋祝平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没念过书,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便是几亩薄田。

为了补贴家用,蒋祝平的父亲还经常帮人修补渔船渔网,日子颇为清贫。

虽然生活苦,父母对于蒋祝平的学习却异常上心,他们从小便教育蒋祝平,要好好学习,将来造福国家,造福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蒋祝平也不负众望,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中学,来到了离家几里地的县城进行读书。

蒋祝平读中学时,国家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便是抗美援朝战争。

在这一时期,他曾经跟随学校一起为志愿军捐钱捐物,也无比关注报纸上有关前线的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年龄小,但蒋祝平的思维却颇为成熟。

从报纸上的只言片语中,他敏锐地注意到,朝鲜战争实际上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

虽然志愿军部队战斗意志高昂,战斗力顽强,但是在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下,往往占不到什么便宜,每次攻阵地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件质量上乘的冬衣、一把可靠耐用的武器,看似简单不起眼,但放在百万人级别的战场上,就关系着成千上万名战士的生死,这给年少的蒋祝平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蒋祝平立志成为一名军事科学家,为祖国的军工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能够努力接近这个目标,蒋祝平重视起了数学和物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那以后,蒋祝平每天都要埋头苦读到深夜,他明白,自己现在多用一份功,未来就能多做一份贡献。

1956年,19岁的蒋祝平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迈出了自己梦想的第一步。

哈军工学院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它不但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最高学府,更是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类大学,在当时,甚至能跟清华、北大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祝平本是南方人,来到北方以后,无论吃住都极其不适应,但面对这些困难,蒋祝平全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每天一大早,他都会裹上一件厚厚的旧棉袄拿着一本书,边读边打饭,就连吃饭时眼睛也不离开书本,生怕漏掉每一个字。

在蒋祝平看来,这段艰苦的求学生活,是自己一生当中最大的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一书当中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蒋祝平的学习生涯,正是这句话最好的写照。

在大学读书期间,对蒋祝平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当时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校长:陈赓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赓是新中国十大开国大将之一,可以说是早已功成名就。

自1953年起,陈赓便离开军队,来到学院担任教职。

新中国建立初期,科研底子较差,很多领域都不得不从头开始,陈赓便带领着师生一步一个脚印的“攻山头”。

在平日的生活里,陈赓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平易近人,他身上那种简朴、实事求是的态度,深深的感染了蒋祝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3年,蒋祝平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

由于在校期间研习的是导弹工程系导弹总体设计专业,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了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二部,当一位导弹设计员。

当时正值国家攻克“两弹一星”,蒋祝平和无数科研人员一样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处理国家赋予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名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新人,蒋祝平的任务只是进行公式的演算。

这份工作既繁琐又枯燥,但即便如此,蒋祝平还是投入了百分之二百的精神。

导弹研发是一个程序漫长的过程,需要成百上千人进行配合。

为了能够第一时间算出最准确的结果,蒋祝平经常一忙就是一天一夜,把数据交给下游的同志以后,才肯吃口饭,休息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往往还没等他睡足,新的任务就又来了,蒋祝平只能重新打起精神,循环这个过程。

多年以后,人们总是好奇,新中国为什么能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研究出氢弹?

或许从蒋祝平的身上,我们便能够找到答案。

在这举世震惊的科研成果背后,站着的是无数蒋祝平这样兢兢业业的科研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十八岁迎来转业,步入政坛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蒋祝平也被组织给予更大的责任。

1965年前后,他被任命为二院二十所工程组组长,并被安排到国营320厂,负责领导机械工业设计工作。

国营320厂是曾经的南昌飞机制造厂,这里曾经诞生过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代舰艇导弹,是当年无数军工人心目中“圣地”一般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蒋祝平的内心万分激动。

他明白,这既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亦是自己更大的舞台。

在国营320厂工作的日子里,蒋祝平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

由于专业能力的强悍,蒋祝平及其所在的团队曾先后几次被评为“优秀集体”、“优秀个人”,各种荣誉拿到手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蒋祝平虽然远比不上钱学森等科研泰斗,但也已然成长为国内导弹专业独挡一面的人才,彻底实现了自己幼年时所立下的志向。

蒋祝平在国营320厂一共工作了十五年的时间,到了后来,他已然做到了导弹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务。

从一位小小的组长到如今的所长书记,蒋祝平所付出的汗水是旁人无法想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蒋祝平的强项不单单仅限于科研领域,在团队管理上,他也颇具心得。

导弹是国之重器,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导弹研究毕竟是一个新兴领域。

在当时的机构内部,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劳动报酬不对等、职责分配不合理等等,极大制约了导弹研发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祝平在接手团队以后,敏锐的发现了这些问题,开始有计划的对整个研发系统进行优化。

在他的带领下,导弹研究所内部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没用多久,便成为了厂里效率最高、产出最多的部门,一度受到了省里的重视。

此时的蒋祝平没有想到,正是自己这么一个举动,给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48岁的蒋祝平突然接到了一份突如其来的任命:担任江西省委常委。

接到这份任命时,蒋祝平和妻子都吓了一跳。

毕竟在此之前,蒋祝平从未有过任何从政经验,从科研到政治,这个领域跨度未免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蒋祝平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份调任,开始准备起来。

蒋祝平分管的工作是当时江西山区的脱贫攻坚,江西多为丘陵,交通条件不便,这份工作可谓相当的棘手。

但是蒋祝平凭借科研人的那股“钻研劲”,还是为当地找到了出路,那便是因地制宜,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特色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蒋祝平几乎每天都是山区和农学院两头跑。

一是为基层和百姓带去技术,二是推进交通条件的建设。

在蒋祝平的不断努力下,很快便为当地制定了一套发展方案,实行的第二年便卓有成效。

就此,江西广大山区的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浪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中央,担任民航局局长

在地方历练6年时间后,1991年,时年已经54岁的蒋祝平再次收到了新的任命,那就是进入中央,担任国家民用航空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我国民航发展较晚,虽然民航局自1949年便已经成立,但是其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划归为空军领导。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民航事业起步,才逐渐以民用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民用航空还十分落后,全国仅有140架运输飞机,且型号大都老旧,绝大多数飞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的苏式飞机。

很多飞机荷载人数也只有20到40人,中大型飞机极度短缺,而当时我国民航运输量甚至比不上新加坡、菲律宾等南亚小国。

民用航空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如果这一步没有搞好,那么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陷入停滞,摆在蒋祝平身上的担子十分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是蒋祝平上任的第1年,也是中国民航命运曲折的一年。

当年7月31日,一架由南京大校场机场飞往厦门国际机场的、机型为雅克-42Y的航班在起飞时坠毁,机上126人中有106人遇难。

同年11月24日,南方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型2523号飞机在桂林坠毁,机上乘客133人和机组人员8人全部遇难,无一生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连两起大型空难,震惊了整个国家,民航发展陷入巨大的危机。

在关键时刻,蒋祝平顶住了压力,发布了《关于确保飞行安全的命令》,对全国民航进行大调整。

从这两起空难中,蒋祝平发现,当时我国的民航部门,很多工作人员态度过于轻浮懒散,飞行前不愿重复检查,飞行时突发天气变化不愿绕路,这才导致了隐患丛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以上行为,蒋祝平及时进行了修正。

文件要求全体机组人员必须保证安全第一,从机场到航空公司,从机务人员到地勤,必须建立安全作业的意识。

在蒋祝平的大力整顿下,我国民航乱象,以极快的速度得以纠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93年开始,我国民航迎来了高速发展,运输量连续20年的时间、以18%的速度增长,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

在这一切的背后,蒋祝平功不可没。

2000年,蒋祝平再次被赋予重任,出任湖北省任省长、省委副书记一职,这一年,蒋祝平已经63岁。

但他依然以全部精力投身到了湖北经济建设上,在他的带领下,原本连年旱涝的湖北巧妙的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发展了自身的水电产业,解决能源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份岗位上,蒋祝平再未变动,直到2008年,已经71岁的他才选择光荣退休。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从蒋祝平波澜壮阔的一生来看,他真正成为了这句话的践行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祝平退休以后,已经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是,他也依然无时无刻不关心着国家和社会。

2017年9月10日上午,蒋祝平还莅临中华情老年公寓,看望那里的老人们:“你们在中华情老年公寓找到一个好归宿,我为你们高兴。”

谈及个人生活时,蒋祝平曾经笑道:“我现在过的是平常百姓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休以后,蒋祝平为自己定了个“三不”自律原则: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他说:“我深以为‘三不’就是对现在领导的最好支持。”

如今的蒋祝平已然86岁,退休后,他将自己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写字上。

蒋祝平的书法作品用墨巧妙,有着极强的立体感和品质感,堪称精品。

但他并未用自己的书法作品来发财,而是将其全部捐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老人为社会做出的力所能及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在我国民航事业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平日也经常会有民航或政治领域人士前来看望老人。

2020年10月份,中国航空器材集团董事长贾宝军,与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曾经一同看望过蒋祝平。

此时的蒋祝平身体依旧健康,期间还一同前往当地大型国企进行实地考察。

彼时正值新冠疫情,蒋祝平还就相关问题向两人提出了宝贵建议,并对疫情中民航业发展做出了预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春节前后,湖北省委书记应勇,也曾经带领着省委成员前来看望蒋祝平。

一来是向老领导致以敬意,二来也是感谢蒋祝平多年来做出的贡献。

面对记者采访时,应勇说了这样一段话:“湖北能够取得如今的发展,离不开老同志奠定的基础和无私奉献。我们现任政府也应该对老同志进行关心,让他们也能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有一个幸福充实的晚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从蒋祝平波澜壮阔的一生来看,他真正成为了这句话的践行者。

参考资料:

[1]钟禾.义务教育重在义务和责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蒋祝平访谈录[J].楚天主人,2004(09):14-15.

[2]张曼林.民航局局长蒋祝平发布确保飞行安全的命令[J].劳动保护,1992(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