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年,陈祗病逝,蜀主刘禅痛哭流涕,赐谥号“忠侯”。群臣皆惊,之前“忠武侯”诸葛亮逝世时,刘禅都没哭得这么凄惨,难道陈祗在刘禅心中地位已经可与诸葛亮并列了吗?
陈祗(zhī),字奉宗,汝南人,自幼父母双亡,好在其舅爷是蜀汉司徒许靖。

许靖名动天下,德高望重,但是并无突出的军国韬略及治理才能,所以被刘备奉为蜀国仅有的“司徒”,宛如吉祥物一般,只用于招募天下英才。许靖喜好品评人物,提携后辈,因而陈祗得以在许靖家中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靠着许靖的关系,陈祗于蜀汉青年一辈中声名远播,20多岁就被朝廷任命为选曹郎。而且,陈祗自己也争气,他相貌威武,为人矜持严厉,又身兼多种技艺及旁门左道,很快就引起了费祎的注意。费祎破格将陈祗提拔为宫中内侍,令陈祗可以长时间地跟随在刘禅左右。
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一同被尊称为“蜀汉四相”。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董允三人是支撑蜀汉内外的股肱重臣。公元246年,蒋琬与董允相继病逝,仅剩费祎一人苦苦支撑。
董允去世前,费祎担任大将军,总领内外,军事上有姜维任“镇西将军”兼领“凉州刺史”负责与曹魏的攻防,而董允以“侍中”之职兼领“尚书令”,既要在皇宫中盯着刘禅,又要处理朝廷政务,为费祎分担了很多压力。董允一离世,其“侍中”和“尚书令”之位就空缺出来了。
费祎深思熟虑后,让地方治理经验丰富的尚书吕乂担任尚书令,又再次破格提拔陈祗担任侍中。
陈祗陪伴在刘禅身边多年,深知这位爷的脾性。刘禅的前半生一直受到诸葛亮、董允等人的严加管束,万事不由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董允担任“侍中”期间,刘禅连纳妃一事都不能自己作主,他后宫中的皇后加上嫔妃一直都不超过12人,可谓“凄凉”。就是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阿谀奉献、谄媚巴结的宦官黄皓才能一举赢得刘禅的宠信。
陈祗对于黄皓之流并不排斥,他认为君王身边既要有直臣,也要有弄臣。

之前有董允在,身为清流之后的陈祗也只能配合着对刘禅各种劝谏,黄皓的职位也一直被压制于“黄门丞”这种较低的职位。

而董允逝世、陈祗上位后,开始奉行“堵不如疏”的策略,与黄皓互为表里,只要刘禅与黄皓动静不是闹得太大,就对两人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正是因为陈祗的放任,黄皓愈加得到刘禅的信赖,逐步插手前朝政事,刘禅也对于董允等人渐生怨恨;正是因为陈祗的放任,刘禅和黄皓对这位表面上严厉、实则宽松的侍中心存感激,陈祗成功地在刘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5年后,吕乂病逝,尚书令一职又一次空缺。刘禅投桃报李,让陈祗以侍中之职兼领尚书令,并加“镇军将军”,就如同之前的董允一样。

虽然陈祗从未有处理政务以及治理地方的经历,但考虑到陈祗是自己提拔上去的,费祎也就默认了刘禅的任命。
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姜维出任“卫将军”,后来又升任“大将军”接替费祎。然而,姜维常年在外北伐,基本很少插手朝中之事。

陈祗趁此机会,上承主指,下接阉竖,与刘禅和黄皓关系亲密,深得二者信任。陈祗的职位虽然在姜维之下,但在朝中的权势竟然隐隐超过了姜维。
此时,蜀汉的元老们基本消亡殆尽,二代们要么追随姜维在外,要么只能委曲求全,于朝中唯唯诺诺,要么被抑于地方乡野,不得重用。

庞统之子庞宏刚正直率,敢于褒贬人物,瞧不起陈祗的所作所为,因而被陈祗压制,终生郁郁不得志,死于“涪陵太守”任上。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于朝中任“尚书仆射”、于宫中任“侍中”,虽有远大抱负,却无力改变陈祗、黄皓擅专朝政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维数次北伐,蜀汉国力疲弊,中散大夫谯周等人曾多次劝谏停止对魏国用兵,但陈祗都予以驳回。

一来,他与姜维分主内外,隐隐达成了一种默契,只要姜维一直在外面不回来朝中争权,陈祗也不会阻止北伐;

二来,北伐是自诸葛亮开始,经历蒋琬、费祎等人一直遵循的策略,对此刘禅也是点头支持,陈祗不会自讨没趣去违逆刘禅。
公元258年,陈祗病逝,刘禅痛哭不已,一提起他就流泪泣涕,竟然特地下诏追谥为“忠侯”。

蜀汉惜谥,能获谥号者少之又少。刘备在世时,只有法正一人获得谥号;刘禅继位至陈祗死时,只有4人获得谥号:诸葛亮(忠武侯)、蒋琬、费祎、夏侯霸。

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和费祎荷国之重,这三相自不必说,夏侯霸因亲戚身份得以获谥(五虎将及庞统这6人在之后才一起追谥)。
而陈祗能得到“忠”谥,与诸葛亮类似,足见其在刘禅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刘禅如此看重陈祗,是因为陈祗听话,能斡旋于黄皓、姜维、诸葛瞻、谯周等蜀汉的各种派系立场之间,使朝局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陈祗一死,蜀汉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各种矛盾开始激化。黄皓进一步操弄威柄,隔绝内外;姜维与黄皓公然互撕,能逃到沓中屯田避祸;诸葛瞻等人既与黄皓对峙,又反对姜维劳师北伐;谯周等益州本地士族日益抬头,不仅反对北伐,还有降魏之意。

刘禅一个头两个大,难怪会怀念陈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