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成老师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退休前在北京某中学任校长,他是一名老知青,曾在陕北插队落户生活了三年多,插队期间,得到了陕北老乡的热情帮助和关爱。说起当年在陕北插队落户的那段生活经历,于明成老师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至今还没忘记自己心仪的那位漂亮女子和陕北老乡的热情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1969年1月17日,于明成和他的十几名初中同学一同坐上了北京开往陕西方向的知青专列,他们要去陕北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青专列到达陕西铜川后,他们和北京知青在铜川住了一夜,第二天又坐上了铜川开往陕北方向的敞篷卡车,于1月21才到达了他们插队落户的地方——后杨家塬大队。

于明成他们十三名北京知青被安置在后杨家塬大队第一生产小队,六名女知青和七名男知青分别住在了生产队队部的两孔窑洞里。知青们居住的那两孔窑洞是生产队的仓库,里面搭建了土炕,垒砌了灶台,摇身一变就成了知青们居住生活的地方。因为男知青们居住的那孔窑洞宽敞,知青们的厨房就设在了男知青居住的窑洞里,队长安排了两名女社员临时帮教知青们烧炕做饭,队里给帮教知青们的两名女社员记工分。

那天早上刚到达公社时,于明成从卡车上往下跳,不小心崴了脚脖子,走路一瘸一拐的,很吃力也很疼痛。下午到达后杨家塬一队队部时,杨太平杨队长看于明成是个瘸子,就问缘由。知道杨明成崴了脚,他就招呼帮知青们做饭的一名年轻女子:“柳叶,柳叶,你过来一哈(下)。”“来啦,来啦。二爸,你叫哦干甚?”那位十六七岁的年轻女子一边答应一边跑了过来。

杨队长笑了笑说:“柳叶,等他们把行李安置好吃罢晚饭,你领这位北京知青去你家让你爸给看一下,他的脚崴了。”“知道哩。”那位漂亮女子说完,仰起脸来看了于明成一眼,又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晚饭后,杨柳叶就带领着于明成去了她家。刚到土窑门口,杨柳叶就冲着窑里喊:“爸,爸,人家北京知青崴脚了,你给看一下。”

杨柳叶的爸妈热情地把于明成让进土窑了,让他坐在炕拦石上,杨柳叶她妈端过煤油灯,杨柳叶她爸圪蹴在于明成面前,轻轻脱下了于明成的鞋和袜子。看着于明成又红又肿的脚脖子,杨柳叶惊讶地说:“啊呀,这是咋弄的,咋肿成这样哩?”“从卡车跳下来,不小心崴了一下。”于明成不好意思地说。

杨柳叶她爸轻轻揉着于明成红肿的脚脖子,又是捏又是捋,还一手抓住脚脖子,一手抓住脚掌,用力拽了几下,疼的于明成直咧嘴。然后倒了半碗烧酒,拿火柴点着,用着火的酒给于明成搓洗脚脖子,直至碗里的酒都耗尽了。看着一个素不相识的陕北老乡这样为自己治疗,一点都不嫌弃,于明成心里温暖又感动。

从杨柳叶家出来,于明成感觉好了很多,走路不那么疼了,脚后跟也敢着地了,于明成一个劲对杨柳叶说感谢的话,杨柳叶笑着说:“没事,没事,哦爸很会医治跌打扭伤和脱臼这种伤痛的,这是哦爷爷传给哦爸的医术,哦二爸也懂一点,他没有哦爸医术好。”杨柳叶把于明成送回队部,她就回家去了。

第二天起床后,于明成发现他的脚脖子明显消肿了,疼痛也明显减轻,能正常行走了,他非常高兴,当初可把他吓坏了,他以为脚踝骨受伤了呢,原来是脱臼了。为了表达对杨柳叶她爸的感谢,等杨柳叶给知青们做好饭回家时,于明成把从北京带来的桃酥给了杨柳叶一包,还有几根香肠和一个午餐肉罐头。杨柳叶推脱不掉,只好带回了家。

杨柳叶当年十七岁,她比于明成小一个月,小学文化,个头一米六五,长得特漂亮,爱说爱笑爱唱信天游,村里人都很喜欢她,特别是村里的年轻后生,总是借故崴了脚去找杨柳叶她爸医治,目的就是为了和能杨柳叶啦谈几句。杨柳叶她妈总是嘱咐杨柳叶,女子大了要懂分寸,尽量少和年轻后生胡咧咧,省的旁人说闲话。

自从杨柳叶把于明成送的桃酥和香肠带回家,杨柳叶她妈总觉得过意不去,总想请于明成吃顿好吃的或帮他做些什么,她还嘱咐杨柳叶尽量多帮助于明成。说句实话,杨柳叶她妈非常喜欢于明成,她说北京来的知青就是不一样,她很希望柳叶能找一个像于明成一样的女婿。

在帮教知青们做饭期间,于明成跟杨柳叶学会了挑水,学会了烧炕,学会了蒸玉米面馍,学会了炖菜熬玉米糊糊。渐渐地,于明成喜欢上了这个勤劳善良又漂亮的陕北女子,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也是于明成有生以来第一次发自内心地喜欢一个异性。在知青点,不光是于明成一人喜欢杨柳叶,其他男知青都非常喜欢杨柳叶,女知青们也很喜欢杨柳叶。大家喜欢杨柳叶,不光是因为杨柳叶长得漂亮,还有她的热情善良和乐于帮助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一次晚饭后,男知青们扯闲谈,说起了杨柳叶,知青们都说,这辈子要是能娶个像杨柳叶一样的媳妇,那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除夕夜的那顿年夜饭也是杨柳叶帮助知青们做的,除了知青们自己买的东西,杨柳叶还从她家拿来了绿豆粉皮和干茄子干,还端来了一大碗油炸糕。放下这些东西,杨柳叶拿了一块油炸糕给于明成吃,于明成有点不好意思,杨柳叶竟然把油炸糕塞到了于明成的嘴里。就是这块油炸糕,男知青们都羡慕得要命,都冲着于明成吐舌头。

春耕春播开始后,知青们刚开始参加劳动,有点不适应,都累得要命,别说收工后让他们做饭了,就连让他们吃饭,他们都懒得吃。看知青们都累得不行了,杨柳叶收工后就来义务帮知青们做饭,她还宽慰知青们,说刚参见生产劳动都这样,慢慢习惯了就好了。在杨柳叶和老乡们的帮助照顾下,知青们总算熬过了最苦的日子,慢慢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也慢慢习惯了陕北艰苦的生活环境,大家都从心里感激杨柳叶。

1971年春耕春播开始的时候,杨柳叶给于明成缝制了一个棉垫肩(用旧布和棉絮做成,挑担时垫在肩膀上,不铬肩膀),还纳了两双鞋垫。没几天,那个棉垫肩就被一名女知青抢走了,杨柳叶又给于明成缝了一个垫肩。看看于明成的待遇,男知青们都羡慕得要命,都说于明成交了桃花运,祖坟上烧了高香。于明成也暗暗发誓,这辈子非杨柳叶不娶。

当年年末,于明成回北京探亲过春节,他跟父母说了杨柳叶的情况,说想跟她处对象。于明成的父母都不支持儿子娶一个农村媳妇,更是反对儿子扎根陕北一辈子。因当时已有北京知青通过参军入伍或推荐上大学离开了陕北,于明成的父母也希望他尽快离开陕北,尽早返京。

从北京回到陕北,于明成心里很复杂,明明自己发自内心喜欢一个女孩,父母却极力反对,他真不知该怎么办?顺从父母,就得委屈自己,坚持和杨柳叶处对象,就会伤了父母的心。到底该怎么办?于明成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纠结之中。

1972年秋,于明成有幸成了一名工农兵学员,他被推荐上了大学。临离开后杨家塬大队的前一天,于明成把自己那个心爱的半导体收音机送给了杨柳叶,还送给了杨柳叶一个精致的笔记本。杨柳叶扬起她那俊美的脸庞,笑着说:“明成哥,哦发自内心地喜欢你,你上了大学,还会回来吗?”“回来,我大学毕业后就回来娶你。”于明成嘴上虽这样说,可他心里在打鼓,他也怕自己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

入学前,于明成回北京待了几天,他又跟他妈说起了杨柳叶的事情,他妈瞪着眼睛说:“你这孩子,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啊?你都上大学了,咋能娶一个农村人做媳妇,以后有了孩子户口往哪落啊?总不能把孩子的户口落到农村吧。就算不上大学,我和你爸也不会同意你娶农村媳妇的,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父母下了死命令,坚决不答应他娶农村媳妇,于明成实在不想伤害了父母的感情,他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学习上,在大学读书期间,于明成一共就给杨柳叶写过两封信。

1975年夏天,于明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朝阳区的一所中学,做了一名老师。在大学读书的三年时间里,他一直忘不掉杨柳叶,连做梦都思念她。经过再三考虑,于明成下定了决心,趁着学校还没开学,他去陕北找杨柳叶,等两个人领取了结婚证,再告诉父母,先斩后奏。

给父母撒了一个谎,于明成心急火燎地来到了后杨家塬大队,到了那里,于明成才知道,杨柳叶已经在半年前嫁给了邻村的一名民办小学老师。得到这个消息,于明成蹲在地上失声痛哭,哭得很难过很伤心,他后悔当时没能给杨柳叶一个明确的态度,失去了自己最喜欢的女子。

到了1983年秋天,三十一岁的于明成才在父母的逼迫下和学校的一名女老师结为夫妻。婚后的生活平淡无味,就像一杯白开水,因为在于明成心里,一直装着杨柳叶。他也很想忘掉杨柳叶,好好和媳妇过日子,可他就是忘不掉。已结婚多年心里还装着初恋情人,于明成这样做对吗?他算背叛婚姻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孔喜老师油画作品

昨晚和于明成老师聊天,他说等过了五一节想去陕北插队落户的地方看一看,看看乡亲们,看看杨柳叶,因为他至今还是忘不了杨柳叶。我原本要告诉他相见不如怀念,不让他去。可又觉得去见一面也好,希望他见到杨柳叶后能彻底释怀,彻底忘掉杨柳叶,不然对他的爱人不公平。但我也吃不准,到底是去好还是不去好?希望读者朋友们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也算帮帮于明成,让他今后的生活真正幸福快乐起来。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