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很小,直径大约只有10的-10次方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足球场的话,原子核就相当于一粒豆子的大小,电子就更小了,甚至比尘埃还要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不是意味着原子内部除了原子核和电子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呢?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都是一片虚空?

一开始,人们也确实是这样认为的。比如说,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就表明,原子内部真的是一片虚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理学家卢瑟福最早做过这个实验,实验很简单,用α粒子轰击薄薄的金箔。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α粒子都能直接穿过金箔,但也有极少数α粒子会发生偏转,有的偏转角度甚至能超过150度。

卢瑟福做出判断,认为原子有一个致密的内核,通过计算,这个内核的半径大约为10的14次方米。卢瑟福也首次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非常类似太阳系的结构,也因此被称为“行星模型”。原子中间的原子核就相当于太阳系中的太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既然原子很空,为何物体看起来很实在呢?

用卢瑟福提出的行星模型很难解释这个问题。卢瑟福的学生波尔第一次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波尔提出了“能级”的概念,他认为电子并不像八大行星那样围绕原子核运行,电子不但有固定的轨道,还能在不同的能级轨道之间来回跃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波尔的“能级模型”仍旧不能诠释物体为何很实在。物理学家海森堡更进一步,在能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认为电子可以同时出现在能级上的每个位置,就像一团云雾那样,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电子云”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电子云概念似乎也很难让物体实在起来,毕竟电子云可以压缩。

另一个天才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了“不相容原理”,认为一个能级上只允许一个电子存在,不允许其他电子存在,如果其他电子试图进来,就会产生强大的排斥力。如此一来,看起来软绵绵的“电子云”一下子就会因为斥力表现得很坚硬实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不仅仅是电子,其他基本粒子也有这样的特性。“不相容原理”让电子之间产生强大的排斥力,也被称为“电子简并压”,要想对抗这种力量,需要更强大的外部力量,比如说中子星的诞生过程,就是因为强大的引力迫使“电子简并压”屈服,最终电子被压缩到质子上,结合在一起中子。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物体都不透明呢?所谓的透明,只是相对的,是以人类视角来定义的。

上面刚刚说了,电子可以通过吸收或者释放光子在不同的能级之间来回跃迁,当照射的光线能量与不同能级的能量差相匹配时,光子就被电子吸收,物体就是不透明的。反之,如果光子没有被吸收,光子会直接穿过原子,物体就会很透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所谓的透明,也只是在可见光的范围里,因为人们只能看到可见光。比如说,玻璃是透明的,但它只是对于可见光透明,对于红外线就不透明,因为红外线并不能穿过玻璃。

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物体都是不透明的,比如说人体,但是在能量更强的X光面前,大多数物体都是透明的,因为X光的穿透性更强。医生也经常会用X光照射病人的身体,查看人体就能知道是否有病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属一般是不透明的,而且通常都有金属光泽。主要是因为金属中有很多到处乱串的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不但可以让金属导电,还能有效地反射光线,让金属表现出金属光泽。

总之,物体的实在与否,透明与否,与原子内部是否空旷没有直接关系。物体表现出实在性,主要是因为力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有“电子简并压”,当两个物体相互靠近时,还会存在电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体的透明与否主要与照射进去的光是否能被电子吸收,如果被吸收了就不透明,反之则是透明的。

以上这些都是量子力学带给我们的知识。在量子世界,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但也正是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才造就了我们宏观世界的确定性。

诚然,量子世界确实很诡异,至今人类都无法参透其中的本质,比如说任何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这让我们很难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们知道,波粒二象性确实存在,其实不知道波粒二象性背后隐藏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这也是科学家努力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