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庭药师梅贰康】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Image by Satya Tiwari from Pixaba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mage by Satya Tiwari from Pixabay

  • 任何药品,都不是绝对安全的,中药也不例外!每年“三伏贴”都会在夏季登上了各大门户网站的热点事件里面,登上头条的原因可不是都因为“疗效好”上位的,而是因为使用三伏贴发生了群体副作用事件。比如有报道:在三伏贴治疗881个儿童中,其中92人出现了皮肤“严重”不良反应。
1、三伏贴不能降低感冒发生率

1、三伏贴不能降低感冒发生率

三伏贴,到底有效性如何?我在这里先不谈它到底能够治疗哪些疾病,因为这是中医理论系统的东西。但是,有点可以提醒家长“三伏贴不是万能贴,不能包治百病,不能提高孩子免疫力”。所谓连续用三年孩子抵抗力就提高了,比如孩子幼儿园三年使用三伏贴,上小学时候抵抗力突然好了,感冒次数少了,然后就说三伏贴效果好了...这样实验设计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举个例子,过来人的妈妈都知道,绝大多数孩子,进入小学以后,本来就很少会感冒发烧了,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个抵抗力明明就是孩子自己提高的。另外,评价药物合理使用,我们最重要的还要看安全性。如果安全性没有保障,其他都将是浮云!因此,我本次内容主要是围绕药品安全性方面,来聊聊三伏贴的不良反应和儿童人群使用外用制剂的风险。

2、三伏贴的不良反应

2、三伏贴的不良反应

A、药物过敏

发生药物过敏的人群,常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然后出现全身的斑疹或风团,如果过敏现象发生较严重,则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药物过敏一般发生于第一次贴敷后,有时也可能第一次贴敷没有出现,反而在数次贴敷后出现,发生时间一般是在贴敷后数分钟至数小时。

B、胶布过敏

这种现象不是由于药物本身导致的过敏,而是由于贴敷时使用的胶布等物质发生的过敏,一般仅表现为轻微的过敏症状,如局部的皮肤红疹、瘙痒。比如输液时使用胶布,或者使用退热贴的时候,对于皮肤敏感的孩子,也会导致皮疹等过敏反应,道理雷同。

C、皮肤烧伤破溃感染

在这次发生三伏贴群体不良事件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的贴敷部位出现了比较大的水泡,文献报道的最大者直径可为数厘米,如果水泡破裂则可能会使患者发生严重的感染,甚至化脓。

D、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一般不会在第一次贴敷药物时发生,多是发生于再次贴敷药物后。表现为贴敷完毕后6~12小时后,在患者贴敷药物的部位出现红斑,并且逐渐增厚,如果不及时处理则会慢慢形成大疱,然后逐渐糜烂渗出,最痛快的是伤口周围皮肤可能会奇痒无比。

3、外用制剂,儿童使用不当,易发生不良反应

3、外用制剂,儿童使用不当,易发生不良反应

婴幼儿皮肤嫩、角质层薄,皮下毛细血管丰富,而且其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约是成人的2倍,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比成人的吸收速度快,比成人的吸收量也多。特别是大面积的皮肤用药,皮肤黏膜有炎症或破损时,可因药物吸收过量导致中毒。如:用新霉素治疗烫伤可发生严重的听力减退,硼酸治疗湿疹可引起呕吐和肾功能损害。因此,使用三伏贴发生皮肤不良反应的孩子,是否会发生药物过量吸入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我们不得而知。

再来看看儿童皮肤为什么容易起泡?我们得回到三伏贴这个“药”里面,原来它的主药是白芥子,文献说白芥子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后经白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的白芥子油,进而就会产生发泡的作用,在夏季暑湿闷热天气使用,加上儿童的基础代谢比较旺盛,日常的活动量比较大,孩子就很容易出汗较多,白芥子遇到汗液以后发泡作用会强烈。

而且,小孩子皮肤屏障功能差,淋巴系统发育未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没有成人健全,所以孩子容易生病。比如:新生儿局部的皮肤轻微感染,如果不及时处理都有可能导致脓毒血症的发生,因此,如果使用外用制剂,比如:三伏贴(其他贴剂也一样),导致皮肤破损以后,会更容易存在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应积极进行治疗。

据文献报道,儿童使用三伏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0%左右。因此,三伏贴在儿童人群中使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安全,请大家走出过去那种认为中药没副作用的误区!

参考文献:1、三伏贴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14年;2、三伏贴致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1例报告,中医外治杂志,2012年;3、冬病夏治三伏贴致严重皮肤水疱反应16例分析,中国疗养医学,2014年;4、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卷儿童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年;5、对三伏贴要正确认识加强监管,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5、烟台地区儿童三伏贴不良反应影响因素浅析,健康之路杂志,201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