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尔滨清理“编外人员”的政策引发热议。

按照当地公布的《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简称《方案》),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从3月开始到6月底结束,分自检自查、组织实施、检查督导三个阶段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特别强调,用人单位要制定编外用人员额年度精简计划,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市直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结合职能调整情况及空编率适度精简(空编率5%-15%,编外用人精简5%;空编率15%-25%,编外用人精简10%;空编率大于25%,编外用人精简15%)。

哈尔滨清退“合同工”“临时工”的力度不可谓不大,精简后编外人员最多不超过用人的10%。这并不是哈尔滨第一次“控编缩编”,早在2018年,哈尔滨市制定《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实施控编减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在2020年11月底,市直机关编制总量精简21.5%和市直事业单位编制总量精简36.2%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刀缩编,第二刀又砍向了编外人员,哈尔滨精简人员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在国家机构精简5%编制和山西县城机构合并改革的大背景下,哈尔滨的改革也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

海尔滨的财政很大程度靠转移支付也无可厚非,,

财政没钱了

为何缩编力度如此之大,简单来说就是财政没钱了。

根据哈尔滨市公布的2021年财政数据,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65.8亿元,同比增长7.7%,加上级补助收入、使用上年结转资金、调入资金、争取一般债券收入、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项目后,收入总量为1517.9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992.1亿元,同比下降14.7%。也就是说,哈尔滨市2021年的财政自给率只有36%,更多财政收入靠转移支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的数据更为夸张,哈尔滨市公共预算收入下降28.3%,只有262.2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则上涨7.4%,达到1065.5亿元。去年的财政自给率只有24.6%。

去年有一定的特殊性,疫情加上经济不景气的双重包夹,哈尔滨这份成绩单还算说得过去,但财政承压的事实不得不重视。

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为建国初的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如今获得一些补偿,也是理所应当。另外,东北有很多央企的收益和税收都直接上交中央财政,将收益适当返还给地方也是应该的。

抱紧铁饭碗

其实相较于财政危机,东北还面临着人口减少,产业萎缩的问题。从2017年到2022年,哈尔滨人口从最初的1092.9万人下降到988.5万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2%,东北再无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

缩减编制的反面是老国企聚集区里,人们对编制的迷信。这样我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个新闻,2013年,哈尔滨招录环卫工,共有7186人中,约3000人拥有本科学历,还有29名硕士生,最后有两名硕士上岸。

十年前的环卫工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前的环卫工争议

当年媒体讨论的重点是,本科生和硕士去做环卫工是不是浪费资源,如今时代变了,央媒高高在上,一定要让本科生、硕士生这些“孔乙己们”脱掉长衫,去从事体力劳动。当然劳动和劳动是不一样的,拧螺丝是体力活,哈尔滨的环卫工也算体力活,但关键是有编制。

为了一个编制,为了一个稳定的岗位,硕士生宁愿去做环卫工,这种唯编制至上的体制崇拜让人堪忧。

十年前的环卫工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前的环卫工争议

似乎北方衰落的重工业城市都有这种特点,我生长在山西小城,整个城市靠一家煤炭企业供养,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是这家煤炭企业的工人,大家对国企中的生态习以为常。这样的结果就是,老一辈的人不愿离开家乡,他们把编制和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奉为小小的理想,期望着自己的孩子也能获得这样的岗位。

在这样的心态下,整个城市都依赖着这家国企,如果国企倒了,也意味着整个城市陷入衰老和垂死的状态,市政的开支也会难以为继,只能靠上级支援。这是一种病态的衰老,东北的城市大多都陷入这种状态。

这种状态下,城市会丧失活力,有点拼劲的年轻人会离开家乡,而选择回乡的会尽力进入体制内,拼尽全力拿编制然后躺平。此外,城市遗留的下岗潮问题也随着时间流逝被淡化了。

这种暮气沉沉的状态在东北文艺复兴的作品中表现得很具体,双雪涛在《平原上的摩西》中曾有这样一段庄树和出租司机的对话对话

司机说:“新闻上报过,海水污染了,海豚就游上海岸自杀,直挺挺的,一死一片。”我没有说话。他说:“懦弱的人都这样,其实海豚也有牙,七十多岁,一把刀也拿得住。人哪,总得到死那天,才知道这辈子够不够本,你说呢?”我说:“也不是,也许忍着,就有希望。”

在另一个短篇小说《宽吻》中,他把“海豚”的生存状态写的更残酷,被圈养在水族馆的宽吻海豚活不到七岁,在狭小的水池中,他们无法用声呐定位,成了没有方向的瞎子,在痛苦与绝望中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恰是要么碌碌无为中死去,要么干脆在痛苦中自杀。一个丧失了创造力的社会,生活在里面的人无疑是压抑且绝望的。

而要摆脱唯体制至上的观念,需要全社会由上而下的改变分配方式,剔除现有公务员的特殊待遇,例如“一考定终身”“退休金和公费医疗的特殊待遇”等等问题,让公务员和普通企业工人能够有同等的社会待遇。破除特权,才能避免唯考公论,才能重新激发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