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经济学家、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燕菁:“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人士和学者开始炒作一个概念:“中国经济日本化”,甚至花旗银行现在也在“凑这个热闹”。他们认为,中国债务规模和房价平行上涨,以及经济和人口结构,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前的日本“如出一辙”,因此断言“结局会一样”。

有些国内学者和金融人士也附和这种说法,认为中国政府必须出手打压房价和债务增长。实际上,这些人不仅不够了解中国,也不够理解日本——中国经济的“病”也许和日本一样,但是否“结局会一样”,则取决于中国采用怎样的“处方”。

泡沫是好还是坏?不论多少文章论证泡沫“不可持续”,但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房地产泡沫最大的时候也正是日本经济最繁荣的时候,日本的高科技和制造业都在那时达到巅峰。在1989年,全球市值前50的企业中有32个来自日本;2022年,日本的“独苗”本田也跌出了前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技术突破和商业创新高度依赖廉价的资本,所有资本都基于信用,对于日本这样资源稀缺的国家,信用只能来源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而当时日本房地产“估值高”,一方面意味着“泡沫”大,但另一方面也表示抵押品信用好,借贷成本非常低。正是有了廉价的资本支持,日本才有可能具有当时那样强大的全球竞争力。

本来日本可以借助强大的负债能力扩张资产端——发明更多创新产品,孵化更多初创企业,然而,日本却在空前的泡沫面前“惊慌失措”,开始采取财政紧缩和打压房地产的政策,但结果是,负债端的收缩不仅没有使增长变得“可持续”,反而触发了资产端的螺旋式收缩,导致持续数十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作为日本的对照组,美国经济很多时候泡沫一点也不少,但是美国并没有选择主动捅破自己的泡沫,反而逆势而上,加大创业创新,尽管后来美国经济也的确出现了日本想避免的那种金融危机,但却避免的日本式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对比实验表明,“美国处方”的经济绩效要远好于“日本处方”。……我们不应该主动缩小自己的债务规模,要知道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大,但美国的债券市场泡沫更大,我们应该尽量“维持泡沫”,像2008年那样等待其他国家泡沫破裂。……”

个人评论:

刺破日本泡沫的是美国为首的金融集团,是广场协议等一系列手段实现的,主要不是日本政府自杀。

只要美国还是世界金融霸主,美元还是世界第一货币,就要警惕中国的泡沫不要太大,以防被敌人利用轻松得逞。

一个赌徒输了很多钱,是卖掉房子等资产去还债呢?还是继续借钱换个赌场搏一把,或者等其他赌徒低价卖资产时去接盘赢钱。这些都是损招,怎么能把美国的坏当榜样学呢?

中国一定是要自练內功,通过发展,提高生产效率来解决旧问题,也许慢了一点,但行稳致远!

中国的很多所谓的金融和经济学者和专家不下基层,不去劳动,天天想着动动手指头就能改天换地,能有什么正确的思想?

“他们把美国人“怎样说的”奉为金科玉律,却对美国人“怎样做的”视若无睹”这句话说得很对。美国的经济学是哄骗美国以外的国家上当受骗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最强调的就是经济、金融、资本的市场化、开放化。为什么?方便他们自由进出,以交易之名操控买卖,兴风作浪,而实质是廉价收割别人的财富。

房地产金融化,便是典型的庞氏骗局。当前中国的房地产业已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尴尬境地了,严峻考验着中国处理问题的智慧。

国内怎么调整是一回事。但对外的资本管控和金融管控不仅不能放开,相反,必须只能是更加严紧。而且应该是宽进严出。当下,美国虎视眈眈,正张着血盘大口,寻找着中国脆弱的地方要下嘴呢!

问题的核心在于分配,大批的民众收入只够活着没法消费,最终整个经济游戏都玩不下去,市场崩塌无可避免。房地产赚的是断子绝孙钱;中国的生育率和结婚率直线滑坡,生育率曲线曲线和15年之后的房地产热高度重合!

想在日本问题的身上寻找中国问题的答案或者说总结点经验基本上可以说是缘木求鱼。日本经济的本质主要是日本是个殖民地,政治上没有抵抗力,经济上手段较弱和软,美国说抢就抢了,为了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日本政府用一系列的说辞来掩盖真相,也真是够麻痹人的。

在资本主义思维下,只要有无限的资本就能把地球给买了,问题是这个世界有无限的钱吗?就算手里有无限的钱,运作这个钱的人有无限的寿命吗?公司、集团、国家能无限的运行下去吗?归根结底想不劳而获只能适可而止,泡沫就是适可而止,想去追求极致只能是自我戕害。

中国国家大人口多,中国人又勤劳聪明。只要中国长期和平,中国面对中国的经济问题永远只能是去扑火而不是添材,因为处理得不好经济问题就蜕变为政治问题,属于得不偿失。当然也有特殊,比如芯片、国防。

地缘政治实在是个玄而又玄的事物,日本终归是个东亚的不开化的岛国,早早晚晚要自我封闭,现在还拿日本说事属于眼光狭隘。

不要用小国的发展经验来倒推中国的发展前景,日韩只能是外贸依附型经济,自身的内循环无法支撑社会现代化所需的能量和动力。而中国不一样,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内生动力已经形成,这就是中央“内外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的判断根源。世界上一切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不能教条僵化,中国式现代化指明的就是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总之,我们要有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