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教育和医疗资源也叫人羡慕。尤其是山东、河南等高考大省出去的学生,更愿意留在大城市里工作,期望下一代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北京、上海向来被誉为国内名校的“后花园”,名校云集,本地考生能在父母身边以较低的分数考上重点大学。每年开学后,外地考生和本地考生聊高考分数的时候,心里都不是滋味,这就是教育资源不均等的苦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每5人中有两人念过大学,外地人羡慕不已

高考是按照省排名的方式以此进行录取,报考省内高校向来最占优势。高考大省考生多、名额少,自然竞争更加激烈。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发达的地区,学生想上名校的机会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最新公布的上海人口变动情况来看,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接近40%,也就是说平均每5位上海人,就有2位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大学生”。这其中还包括一些老人和小孩,若除去这部分因素,年轻人几乎能达到人均大学生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考升学压力减小,中小学生可以不用把全部精力放在卷面考试上,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接触过上海大学生的师生,明显能感觉出他们的眼界和知识面都更加广阔。不光看过的书比较多,去过的城市,看过的演出,兴趣爱好,都远高于其他二三线城市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那些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学生家里即使有条件去见世界,也没有时间。他们想要考到名牌大学,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提高文化课成绩,去补课查缺补漏,才能有机会和上海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按理说上海家长不用为升学考试而焦虑,生育意愿应该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才是。根据最新大数据统计得知,70%以上的上海户籍只想生一个孩子,反倒是外来户籍的常住上海人口,有50%希望有两个孩子,也就是说外地人比本地人生育意愿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教育资源充分,为啥生育意愿不高?

按照常理推断,生育意愿与家长的经济压力成反比,经济压力较大的家长不愿意生娃。上海本地人的压力自然要比外地人小很多,至少不用有买房子、户口、学籍的压力,为啥依旧不愿意生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提到生育意愿降低,主要是指东三省以及其他偏远地区,学生通过高考或就业奔赴大城市,导致适龄人口流失影响生育率可以理解。这些年轻人到了大城市为啥依旧不愿意生娃呢?

据统计,41%左右的人因为满足现状,不想因为改变现状面对各种不可控的因素而降低现在的生活质量才不打算生娃。其次就是关于教育成本问题,即便上海本地人,也要面临孩子多当下的居住面积不够而有换房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上海地区的教育内卷,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很多学生家长都是华五研究生,211本科生学历的家长都相形见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看似是学生之间的竞争,实则是家长之间的竞技场。与之相比,家长们宁愿只生一个优生优育,也不想怠慢任何一个子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不少互联网大厂也迎来离职潮。很多外地大学生掀起“离沪潮”,可每年依旧有大批应届生奔赴上海寻梦。

大学生就业数据不理想,也就体现不出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除了顶级院校的研究生以外,其他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情况不理想,没有稳定的收入,更没有资本谈婚乱嫁,不仅推迟了平均初育年龄,也让三胎政策形同虚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上海大学生所占比例后,很多上海地区的大学生纷纷吐槽,大学生可能就是失业那群人,即便实现就业,依旧无法摆脱月薪5000的命运,还不如不念大学的父母收入高。

实际上读大学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为人上人,未必一定会坐在办公室里拿着高收入。学习提升学历是为了让大家能过上理想的生活,但是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岗位上一劳永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人可能出生在罗马,是其他学生努力一生无法企及的高度,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摆正就业心态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

今日话题:如何看待上海教育资源充足生育意愿却不高的现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