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名女知青主动下乡到北大荒,10年后她又放弃返城机会,留下来做农民。可当丈夫得知她父亲的身份后,震惊了。
让广大知识分子下乡是毛主席在1955年提出来的,知识分子有知识但是缺少动手能力,而农村的农民有手艺却缺少技术。
如果能让知识分子下乡干活,不仅能够让他们掌握的知识应用在生产上,也能够让更多人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因此,在六十年代早期,每年都会安排上万知识分子下乡劳动。
黄丽萍是1969年下乡的那批知青,而她之所以选择下乡,先是深受自己父母的影响。她的父母都是军人出身,两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
因此,他们对于这个唯一的女儿虽然很宠爱,但也时刻教育她,如果国家有需要一定要挺身而出。
另一方面是她的很多同学、朋友都选择了下乡。他们经常对黄丽萍说:“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受了这么多教育为的不就是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吗?”
黄丽萍听后内心也燃起了一腔热血,因此在国家组织报名的时候,黄丽萍义无反顾的报了名。
起初黄丽萍的父母听到自己的女儿要下乡是万般不舍的,尤其他们的女儿选择去的地方是北大荒,当时那个地方是相当贫穷的,他们怕女儿过去吃苦。
但是黄丽萍却表示,祖国现在需要他们这帮青年下乡,这是他们的荣幸。
黄丽萍的父亲不愧是当过兵的人,听了女儿的话后他非常的欣慰。女儿有出息了,也长大了,有报效祖国的想法是好事,所以他最终选择支持黄丽萍的选择。
黄丽萍满怀斗志的踏上了旅途,从南方到北方,在那个交通并不是十分发达的年代,黄丽萍辗转了好多天才到达目的地。
黄丽萍本以为到地方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但是下车后看着面前荒凉的景象,她傻了眼。
面前的房子都是由泥草搭建的,很多屋顶肉眼可见的有很多的缝隙。远处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民全部被晒得皮肤黝黑。
黄丽萍站在原地深吸了口气,她告诫自己,这条路是自己选的,既然别人都可以吃苦,她也一定可以,就这样黄丽萍住了下来。
第二天就跟随当地的农民下了地,但是从来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黄丽萍哪干过这种农活,第一天她连干活的工具如何使用都没有学会。
但是这并没有让从小就品学兼优的黄丽萍气馁,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十分努力。遇到不会的就向当地的村民请教,作为回报,她教给村民一些纺织的技能,让他们也多了一门手艺。
一晃两年的时间过去了,黄丽萍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虽然日子过得苦一点但是很充实。
当地的村民对这个活泼开朗的姑娘都非常的喜欢,他们看着这个小姑娘到了适婚的年龄却一直没有结婚都替她着急。
黄丽萍本人并不是很在意,她希望能碰到一个真心对待她的人。在1971年,通过朋友的搭桥她认识了一个男孩,和男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黄丽萍对这个男孩就很有好感。
因为对方也是个知识分子,所以他们有很多的共同话题。在之后的多次相处中这个男孩也一直对黄丽萍非常的好。
他会主动帮黄丽萍干活,有好东西的时候也会想着第一时间分享给黄丽萍。除此之外,黄丽萍发现他还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多年独自一人照顾着生病的母亲。
久而久之,黄丽萍被男孩子的真诚打动了,他们很快在好友的见证下结了婚。结婚的时候黄丽萍并没有通知父母,因为当时路途实在是太远了,丈夫的家庭也不是很富裕。
因此,黄丽萍就想着,先攒攒钱再回家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却不想这一晃两年又过去了,直到她生了孩子那年才有机会回趟家。
当黄丽萍夫妇抱着孩子回到娘家的时候,她的丈夫非常的震惊。他没想到自己的妻子居然是军人的后代,而且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那种。
她更没想到自己的妻子在这么好的家庭出生,还能够在北大荒那种地方生活这么多年,他真心的佩服起自己的妻子。
两人这次回来并没有待太久,黄丽萍在父母不舍得目光中和丈夫又踏上了回北大荒的车。
这一次回去,黄丽萍和第一次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之前她是忐忑的,是害怕的,而这次她待在丈夫身边,她知道她是回家。
1978年,很多下乡青年随着政策的开放陆续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是黄丽萍放弃了回家。
她舍不得这片土地,她看着这片土地长出来的粮食越来越多,她看着这片荒凉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好,她感觉她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了人生价值。
黄丽萍的一生都贡献给了这片土地,她的事迹同样值得我们歌颂。就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奉献,我们的国家才越来越繁荣。
像黄丽萍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虽然没有上过战场,可仍在为祖国的发展努力着,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